【关键词】《儿子与情人》;矿工;边缘化 一、引言 D·H·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小说、诗歌等大量作品,他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儿子与情人》围绕矿工瓦尔特·莫雷尔的家庭生活展开,主要讲述了瓦尔特·莫雷尔整个家庭的纠纷。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批评,恋母情结等视角,研究的人物集中于保罗,莫雷尔夫人,然而书中有一个角色常常被研究者忽视,那就是矿工瓦尔特·莫雷尔。作为小说中家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个为人夫,为人父的煤矿工人似乎游离在整个家庭之外。 小说中作者劳伦斯对煤矿工人的描写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是贯穿了整个作品,小说中瓦尔特·莫雷尔是劳伦斯笔下煤矿工人的一个典型代表。煤矿工人瓦尔特·莫雷尔的矿工形象与其家庭生活,父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之间的发展具有深刻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莫雷尔的煤矿工人职业以及这个职业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影响了他的社会交际,家庭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本文试图以煤矿工人瓦尔特·莫雷尔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为研究视角,从莫雷尔的矿工职业,夫妻关系以及父子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莫雷尔作为矿工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揭示小说中人性异化,家庭关系异化的本质。 二、被忽视的矿工:矿井下的“隐形人”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最先出场的不是瓦尔特·莫雷尔,而是他的妻子莫雷尔太太。从莫雷尔太太对贫穷生活的抱怨,对丈夫酗酒的不满中,读者可以体会到矿工家庭生活的辛酸。作为煤矿工人,瓦尔特努力在黑暗的矿井下工作,收入却一年比一年微薄,甚至难以养家糊口,这样的一个职业和经济收入直接导致了他在社会地位上的卑微,以及他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卑微的社会地位让瓦尔特在社会交际中成为隐形人,而他逃避生活压力,酗酒成性的暴躁性格,又让他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隐形人。 莫雷尔十岁就开始下井,白天一整天待在矿井里,晚上才出来,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时间,让他几乎生活在黑暗当中。“他白天在黑暗的矿井下工作,工作结束后已是晚上,他永远都生活在英国最可怕最使人难以忍受的黑暗中,对他来说,白昼和黑夜并无区别,永恒的黑暗把世间万物都包罗在它沉寂和活生生的昏暗之中。”(袁瑞姣 67)当瓦尔特描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有着一种悲伤而又无奈的幽默:“人像耗子一样生活着,直到晚上才溜出来看看动静。” 。矿工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从事正常的社交,他们在人们熟睡的时候出门上班,在夜色朦胧的时候才从矿井中爬出来。矿工的这种生存状态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例如《恋爱中的女人》对矿工的描写:“矿工们被沦为单纯的机器和工具。他们只能更勤奋的工作,比以前更辛苦多了,矿井的活儿很可怕,那种机器样的劳动真是惨不忍睹…但是他们都认命了。他们的生活中的欢乐已变得太少了,随着人愈来愈机械化,希望也就破灭了。”在劳伦斯看来,矿工们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使得他们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没有办法融入到社会以及家庭中去,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少。在社会和家庭的舞台上,他们的出场机会一次又一次的被剥夺掉,成为了隐形的丈夫和隐形的父亲。 在这种生存状态下,瓦尔特和其他矿工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下班后到酒馆喝酒,矿工之间的彼此理解成为他们排解压抑的途径。“他喝酒虽然很凶,但比不上其他矿工厉害,而且总是喝啤酒。尽管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多大的伤害。周末是他举杯畅饮的时候。每逢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晚上,他都在矿工酒馆坐到关门。星期一和星期二他不得不在10点左右极不情愿地离开酒馆。”在酒馆中不用考虑收入不够家庭花销,也不用听妻子抱怨对生活的不满和对丈夫的怨恨。矿工们辛苦工作,却并不能从家庭成员那里得到安慰,只能通过矿工彼此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来获取安慰。 “劳伦斯认为,英国的工业生活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留下了烙印以及一般难以洗刷的污斑,削弱了他们的人性,缩小了他们的视野。被机械所奴役,为工业化、生产率与消费这种神灵所驱使——这样的生活是荒芜徒劳的人生。”莫雷尔作为一个煤矿工人,是整部小说中最典型也最直接的受到工业化影响的人物。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工作,却只能赚微薄的不能再微薄的薪水,这种经济上的困窘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影响着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莫雷尔每天重复着机械的采煤工作,下矿,采矿,出矿,以莫雷尔为代表的矿工们,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最直接受害者,他们在黑暗的工作环境和重复机械的工作中丧失了生命活力,导致了精神上的瘫痪。 三、被漠视的丈夫:爱情中的“隐形人” 在《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和妻子莫雷尔夫人之间的矛盾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也是随后造成冷漠的父子关系的根源之一。小说中莫雷尔和妻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阶级出身,教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莫雷尔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而体面的自由家庭。祖上是著名的公理会教徒,曾与哈钦森上校共同作战,并世代相传一直是虔诚的公理会教徒。”莫雷尔夫人中产阶级的出身不仅让她受到了良好教育,而且有着虔诚的信仰。而对于十岁就成为矿工的莫雷尔来说,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经教育,更谈不上教养了。此外,他在肮脏昏暗的地底下作业,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其粗鲁、不修边幅的性格。“莫雷尔夫人终于看不起她的丈夫了。她的心从父亲身上转到儿子身上。他开始忽视她,小家庭的新奇感也早已消失。她伤心地暗自数落着丈夫,他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凡事只求一时痛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显然,对于莫雷尔夫人来说,丈夫的粗鲁,无知与不修边幅都是她难以忍受的。然而对于莫雷尔来说,十岁就被剥夺教育,开始下井的生活经历显然没有办法让他拥有高贵和优雅的气质。夫妻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了莫雷尔和妻子之间争吵的来源。“一场可怕、残忍,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在夫妻之间展开。尽管他跟她天性殊异,他只注重纯感官上的享受,她却硬要他讲道德,信宗教。她努力让他面对现实,他受不了——这简直让他发疯。”莫雷尔夫人试图改变丈夫,但是很明显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两个人之间的争执不断,最初的那种互相爱慕的感情也被生活消磨殆尽。
莫雷尔作为一名矿工,他白天在天不亮的时候就下矿,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挖煤机器,繁重的工作已经磨灭了他的生活激情。在劳伦斯的笔下,这些矿工甚至称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是矿物世界那怪异变形的元素生物!他们属于煤、铁、黏土,就像鱼儿属于水,虫儿属于朽木一样。他们是分解矿物的生物。”这样的工作性质注定造就的是感情麻木的莫雷尔,这样的莫雷尔不但得不到妻子的安慰和理解,还要面临巨大的家庭负担和妻子的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