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综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80后”青春文学的力量不容小觑。“80后”文学特征鲜明,在受到读者追捧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80后”曾被批评为“垮掉的一代”,所谓的“青春”、“忧伤”不过是物质极大丰富对比而生的精神空虚。但无病呻吟也好,寄情于文也罢,“80后”文学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试从“80后”文学中根深蒂固的忧伤情结入手,透过其外在表现挖掘出深层原因。 【关键词】“80后”文学;青春文学;忧伤情结 以郭敬明为领军人物,张悦然、颜歌、七堇年等为代表的“80后”青春文学强势入侵人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大多抛开批判性的针砭时弊,仅从身边的小情小调入手,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在郭敬明等人的笔下都给人一种温暖平和之感。对青春岁月的感触,对年华逝去的不舍等内容充盈着他们的作品,让读者在感受宁静之时又平添了一份忧伤之情。正是这种笔调,成为“80后”青春文学的象征。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这句话曾多次出现在郭敬明的文字中,无论是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还是小说《幻城》,甚至出现在每本书扉页上的作者简介中。当青春与忧伤画上等号,“80后”青春文学中的忧伤情结也慢慢浮现出来。 一、忧伤情结的表现 郭敬明曾用“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特点。“明媚”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而“忧伤”却似乎成了他文字的固有姿态。除此之外,张悦然、落落等一大批写手也毫不吝啬自身的忧伤情结,无所不在的散发着独特的忧伤气质。 当作品物化为文本进行出版,书名就成了彰显特质的第一印象。“80后”文学的忧伤之感由此弥散开来。郭敬明的首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就以“爱”、“痛”、“边缘”这样的敏感词语撞击着读者们的敏感神经,紧随其后的第二部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用“倒影”、“年华”这样虚无缥缈的意象形态表达着作者对于青春的迷惘,长篇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直接以悲伤命名,将悲戚的场面描绘到极致。除此之外,落落的《年华是无效信》也不禁让人感慨时光易逝,自以为牢不可破的感情早已变了质。 文字的描写则更能体现出“80后”青春文学的忧伤情结。不同作家可能秉持着不同的语言风格,郭敬明的平和,落落的华丽,张悦然的细腻,但字里行间却都充溢着淡淡的忧伤。“寂寞”、“孤单”、“忧伤”、“绝望”等早已成为这类作品中的高频词汇。郭敬明的作品中,如“打马而过”、“物是人非”这般感叹时光流逝的频频出现。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落落的作品中,“河水缓慢侵蚀地表,草种徐徐散在风中,流光交错,花香漫长。落满在心里层层的尘埃,被月色款款洗去。所有尝试还乡的旅人,都还安眠在迷局。”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总会让人有微微的心疼,不至于压抑透不过气,却也会不经意间就湿了眼眶,像极了青春的感觉,似乎是无心,却每一秒都那么值得想念。 二、忧伤情结的原因 “80后”写手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物质飞速发展环境中的新兴青年,他们孤独却又高傲,敏感却不妥协,对社会、对未知都充满了困惑和迷惘。不同的社会背景早就不同的人才,“80后”自然有着不同于前辈作家的特殊风格,究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外部原因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解除文革封锁,实行改革开放新政策,社会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80后”青春写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与前辈们相比,他们的童年没有了战火弥漫的硝烟、物质匮乏的窘迫以及阶级斗争的残酷,却过早地感受到市场经济竞争下人情的淡漠与冷酷。“80后”从小就在长辈的期望中成长,不仅要成绩优秀,课外才艺更是不能落下。舒婷曾在《我儿子一家》中写到:“和我同岁的小表姐每个星期天都要拉小提琴,从早上九时到晚上九时,拉得她小小年纪就喊活着没意思。”当竞争成为“80后”的习惯,万事都要争出个高下来,实用主义、功力主义也被慢慢深入他们的成长环境。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冷漠形成极大的落差,让他们尚且不算成熟的内心世界受到冲击而格外疼痛,当这一切倾注到文字上时,就凝聚成了浓重的忧伤。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止是经济水平的发展,也促成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20世纪80年代新媒体还未盛行,全民处于一种读书的热潮中,“80后”写手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是不可能错过这样的时机。新康德主义、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逻辑分析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等西方先进思想的不断融入,撞击着年轻写手的文学神经。郭敬明就曾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卡夫卡,这位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对“80后”作家的影响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