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以“青春为名”(2)

时间:2014-07-23 14:00 点击:
2、内部原因 80后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成长的孤独状态以及来自于父母长辈的过多宠爱直接导致80后内在性格的与众不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这一代人与前代的某些性格差异,他们大都心灵孤

  2、内部原因

  “80后”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成长的孤独状态以及来自于父母长辈的过多宠爱直接导致“80后”内在性格的与众不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这一代人与前代的某些性格差异,他们大都心灵孤独、脆弱,不喜欢集体生活,缺少兄弟姐妹的关怀与容忍,因此自私、孤僻、容易受伤。” i

  独生子女本就缺少成长的伙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更是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成长的孤独之感使得青少年“往往不能主动接触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向外界关闭着自己的心扉,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一次次地在心底发出无声的呼唤,等待着被人理解的时刻到来。” ii此时书写就成为他们抒发情绪、表达自己的一扇窗口。

  青春期的特质同样也影响着“80后”写手的写作历程。15~25岁的青春时期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温暖明媚也好,低潮忧伤也罢,终归是回忆里最浓重的一笔。加之青春时期心理尚不够成熟,对待友情、爱情的态度也更为纯真,即使日后经过岁月的打磨,那时的感情依然流淌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正如落落在《年华是无效信》中所说:“宁遥很喜爱这般日子。也是等日后,当她走出学校,成为一个有足够年纪和阅历的人之后,不断会想起的时光。如同一个已经走入冬天的人怀念自己遗失在秋天里的麦穗,普普通通的温暖却带有瑰丽的伤感。”

  文学评论家对“80后”写手无病呻吟创作风格的不屑一顾也好,质疑其文学性也罢,青春文学创造的销量奇迹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大众消费主义解构了传统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那“80后”青春文学中透露出来的狂放不羁、细致敏感、叛逆忧郁的特质就恰巧搭乘了这辆顺风车,使得其在销量榜上越升越高。以“青春”为名的“80后”文学,大打校园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未知生活的迷惘,对于成人世界的恐惧,对友情爱情的依赖缺又疏离,最终汇聚成浓重的忧伤情怀。不同时代造就出不同的核心期刊目录2014人物,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相信“80后”文学会怀抱着自身独特的忧伤情结走出不同于以往的路。

  注释:

  i 李凤亮,卢欣.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J].当代文坛,2006(1):49

  ii 皮艺军.青春期危机[M].春秋出版社,1989:230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卢欣.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J].当代文坛,2006(1).

  [2]皮艺军.青春期危机[M].春秋出版社,1989.

  [3]刘永涛.青春的奔突[J].理论与创作,2005(5).

  [4]马芳芳.阳光下的忧伤——浅议郭敬明校园小说中的忧伤情怀[J].文学评论,2009(8).

  [5]张红.“80后”文学的忧伤[D].浙江师范大学,2009.

  [6]程瑞瑞.忧伤青春的另类歌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