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铁凝《哦,香雪》的诚义叙事(2)

时间:2014-07-24 13:35 点击:
把香雪产生对铅笔盒的热望原因的事件推迟叙述,用构成不友好的追求的对方的音容笑貌的具体形态,如那些同学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故意理直气壮怜悯和气恼做出吃惊的样子摆弄得哒哒乱响再三盘问等构

  把香雪产生对铅笔盒的热望原因的事件推迟叙述,用构成不“友好”的追求的对方的音容笑貌的具体形态,如那些同学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故意”“理直气壮”“怜悯和气恼”“做出吃惊的样子”“摆弄得哒哒乱响”“再三盘问”等构成的具体情境,反衬和对比来自香雪的“认真”“友好”“迟钝”“羞涩地畏缩”(对铅笔盒的感知内容实际是当时情境下人物“隐忍的纯情”心境的表达,与后面的“理直气壮”相呼应)中显示的实诚和情义。同时,尽管原来的文具盒是父亲“特意制作”“独一无二”,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处在当时的具体情境时,觉得前者“笨拙、陈旧”,她想“光彩”,不再受“委屈”。而二者构成的沉重的节奏中的人物的真实感受,补正了构成真实个体的人物丰富的情感。因此,当叙述者愿意让她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时,读者谁能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呢?并且愿意让人物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哪怕这个原因是那么卑微,又有谁不会体谅到铁凝在叙述节奏调整中对人物热诚的愿望的体贴、爱和情义,这种对人要改变自己的内心诉求的充分肯定,是富有80年代个性张扬的价值需求的表征。

  面对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人物面对火车时的“害怕”“恐惧”变为“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由“有点犹豫”到“坚定了她的信心”,不管她是否有时间“打算”,总之,她的“决定”与她的“拥有”和“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相伴。而人物发现目标、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方式、女学生的富有情义的赠送,都必然凝聚为人物动作变化之中不变的诚和义支撑下的动作:“猛然”“塞”和“迅速离开”。而伴随目标实现的似乎又是与之不相称的情感波澜——“委屈”,又具体对应于热情的“北京话”说出的有关他的爱人的话,香雪替“愿意对他好”的凤娇感到委屈,表达出对姐妹的“单纯”“真诚”中的“凛然的情义”“简朴而诚实的爱”。但叙述不愿意说出从台儿沟人物来说的他者与之对等的“实诚”和“情义”,叙述者愿意用“委屈”和 “一心一意”来驱逐它,并能“理直气壮”“上学”“打开书包”“摆在桌上”。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波澜的节制表达、理解人物的一切感受,对于铁凝来说,又何尝不是“凛然的情义”,甚至以叙述者的评价向人们展示“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似乎也是平衡其所受“委屈”和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火车开走,月夜空旷的大山里,十七岁女孩子一个人,在此场景中,叙述者首先以人物视听等全方位的感知,描述了笼罩在满月下的空间环境:山谷、小路、败草、树干、荆棘、怪石、树的队伍、小盒子以及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还有此后加入的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的鸣叫,以及小溪的高昂歌唱,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等,它们共同组合成表现人物内心诗情画意的外在形式,“纯净的境界”的阅读感悟恐怕与此景此情密不可分。当然,境界总与活动于其中的人的情感相关,也在此情境下,转到感知此景的人物从害怕的产生到消逝,再到盼望、满意、新奇的心理过程,她也有了与今晚发生的事件密切相关的新的切实的盼望,“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丛从容容地下车”。与这一诗情画意和盼望的飞扬的情绪节奏相连的,是与今晚事件密切关联的近在眼前的沉重的事件:用不是真心的宝盒子的功用骗娘,用暗淡的月光和模糊的枕木回应爹的“盼望”。由于之前对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展示的诚义性格有了足够的铺垫,这个内容就既让人物充分感知了对父母的情义,并让人物对即将实行的这一纯洁的骗人设想表达充分坦诚的反思;这一沉重和设想中的轻盈相结合,叙述者又似乎要引读者愿意去相信“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叙述速度的节奏调整中隐含的情义显示了纯净诗意的氛围。

  当叙述者对人物在黑夜一路走来时诗意陪伴的各种事物充满情义的描绘时,在铁轨上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们,她们那欢乐、奔放、热烈的呐喊,不加掩饰、无所顾忌的笑,都使人物在“最危难的脚步不稳的时候”“感到她们踏实和可以依靠”{10}。这份可以依靠和踏实的情义,又怎能不使人物欢乐、满足、骄傲。叙述者愿意读者被她们感动,并和她们共同发出一样的回音。这应该是二十五岁的铁凝这一故事取名“哦,香雪”的缘由,也是她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语境中的真切感情,她说这里“有理想主义色彩,它确实有一种境界在里面”{11},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12}。

  三

  可以说,作品对这一底色的激情{13},其诚义叙事对燕赵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具有80年代初发表文章转型文化表述的历史性和时代经验,今天看来,它更有对民族精神文化复兴的路径反思这一超越时空的课题的前瞻性思考。

  {1} 陈超:《写作者的魅力》,《时代文学》1997年第4期。

  {2} 戴锦华:《真淳者的质询》,《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3} 孙犁:《评铁凝的〈哦,香雪〉》,《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

  {4} 丁帆、齐红:《寻找生命的纯净瞬间》,《长城》1999年第3期。

  {5} 张莉:《仁义叙事的难度和难局》,《南方文坛》2010年第1期。

  {6}{10}{13} 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7}{8} 贺绍俊:《快乐地游走在“集体写作”之外》,《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9} 铁凝:《诱惑我一生的体裁》,《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11} 铁凝、王尧:《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12} 赵艳:《文学·梦想·社会责任》,《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