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崇尚意趣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取向。同其他画种一样,水墨人物写生也非常注重笔墨意趣的传达,注重笔墨语言独立审美价值的传达。笔墨语言的取向决定了绘画风格。深入挖掘前人的绘画成就并融会贯通是锤炼自己笔墨语言的最佳途径。传统人物画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杰作:唐代韩的《文苑图》、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宋代李唐的《采薇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宋代李唐的《采薇图》、明代吴伟的《醉樵图》、清代任伯年的《酸寒尉像》等。前人无论是意笔线型还是泼墨型的笔墨结构都给我们留下了经典案例。近现代随着西风东渐的文化思潮的兴起,中国人物画也受到了西方造型方式的一些影响。从30年代开始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蒋兆和、李振坚、叶浅予、黄胄、关良、卢沉、周思聪、方增先、刘文西,特别是蒋兆和的造型,其巧妙地在不失高贵品格的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经典的素描因素,创造了游离于写实与表意之间的雄浑、朴素的绘画风格;叶浅予、关良则以近乎诙谐的笔墨成功地将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近现代造型理念相融合,创造了单纯简洁、概括夸张的绘画风格;方增先大胆地将传统的泼墨精神与西方近现代构成理念相融合,创造了水墨氤氲、极富隽永清韵的绘画风格。以上画家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成功地开创了各自的绘画风格,丰富并推动了传统笔墨语言的发展。 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追求的美学品格,注重写生是现代水墨人物最大的特点之一,因为面对活生生的人物,新奇感更易产生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能诱发新的笔墨结构的出现。在这种不断强化的良性语境中,作者更易发现与形成个人风格的笔墨图示。中国画向来注重画面意趣的传达,而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正是这种尚意精神的载体。注重书法用笔的线造型是中国画主要的造型方式,古人称之为“笔”。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言: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4}对画境的隽永情韵的表现,古人称之为“墨”。笔墨是中国画中形质表现的基本语言,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之一就是笔墨语言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从这一点上来讲,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近现代有所成就的人物画家同时也擅长书法,这证明了骨法用笔的重要性。同山水、花鸟画家一样,人物画家非常注重书法的锤炼,因为笔墨之美在于“骨”在于“韵”,而这种骨法与韵律的独立审美价值正是传统艺术千百年的积淀,包括行笔的节奏性、连贯性,笔向的一致性、呼应性等诸多要素,这些强调书写精神的笔法正是中国画民族精神最显著的体现。画家在用笔墨语言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自觉地强调的是一种书写的审美倾向,追求的是一种物我相容、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现代水墨人物画更注重笔墨诸要素的内在协调性、统一性及作品的构成感。画境追求富有意趣的整体性已成为现当代水墨写生的共识。正如阿恩海姆所言: “在一个样式中,各部分在某些知觉性质方面的相似性的程度,有助于使我们确定这些部分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5}在水墨人物的写生中,笔墨元素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言:“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老将用兵,承前启后,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而成整体。使画面上之点点线线,一气呵成,全画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6}笔墨的变化是随作者情绪、感受的起伏落于纸面上的,此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只有将这些轻重粗细的线条与流动跳跃的笔迹巧妙地融入画境内在的统一性中,这些本无生命的线条、墨韵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调整笔墨诸要素间的统一性是衡量画家绘画水平的最好标准。画面协调的过程即是理顺现有笔墨秩序的过程,优秀的画面是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阴阳相合、笔意顾盼中求变化求统一的。绘画的过程即是自己的精神理念与笔墨元素相融合,重塑眼中物象形体的过程。 水墨人物画的学习是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两端同时深化的过程。掌握精准的造型能力才能轻松地抓住物象的神韵并及时记录下来,处理好笔墨的统一性才能更好地升华画面的意境,从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1} 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转引自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3年第9期,第67页。 {2} [英]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戴兴铖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218页。 {4}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6}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