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暮气青春”的文化面孔(3)

时间:2014-10-16 22:00 点击:
就在《致青春》落下帷幕之际,一部讲述90年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其英文标题AmericandreamsinChina(美国梦在中国)。如果说1993年热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中国人
 
  就在《致青春》落下帷幕之际,一部讲述90年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其英文标题"AmericandreamsinChina(美国梦在中国)"。如果说1993年热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中国人在纽约实现美国梦的故事,那么20年之后《中国合伙人》则讲述了中国人在北京实现美国梦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所提到的新梦想学校是一家以培训英语、帮助青年人出国发家的公司,也就是说通过出售美国梦来实现美国梦,正如学校的著名口号"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种竞争者文化、这种通过残酷的PK比赛决定胜负的游戏,成为丛林法则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最佳写照。当比赛变成一场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存下来的"饥饿游戏"之时,这就是当下年轻人"暮气青春"的社会缘由。
 
  近些年,在流行文化中不断地讲述着关于狼与羊、狮子与羊的故事,如果羊被吃掉,人们不会责怪狼和狮子的残忍和残暴,反而会怪羊太懦弱、被吃掉是应该的,只有从羊也变成狼、变成狮子,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大自然食物链中生存下去。这种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就是《狼图腾》、狼性精神的真谛所在,也是《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等选秀节目不厌其烦地讲述草根实现美国梦的神话。近两年,"丝的逆袭"成为流行语,之所以需要"逆袭"是因为无法"正面进攻",也就是说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变得越来越艰难,只好剑走偏锋、选择成功率更小的"逆袭"。其实值得追问的不是如何提升年轻人的成功机率,而是为何年轻人必须要逆袭,必须往上爬才能有出路,否则就是失败者(Loser),这显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者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的产物。在这里,可以举雷锋的例子作为参照。
 
  雷锋作为一个60年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被改写和挪用,至今依然是主流文化试图重塑的英雄典范。人们更多地强调雷锋做好事、做志愿者的一面,而很少提到雷锋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这就是雷锋甘心做一个螺丝钉。这种螺丝钉的想象本身建立在把社会看成是一架自动化的机器,每个人就是这架偌大的社会机器运行之中的螺丝钉。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比喻是现代社会、机械时代的典型想象,一方面可以引申出个人是社会机器中无差别的、永不停歇的零件,另一方面每一个螺丝钉又是不可或缺的部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50~70年代充满了对现代社会、机械文明的浪漫化想象。作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有两个涵义,一个就是雷锋所做的事情都是普通人可以实现和完成的,不像好莱坞电影中的超人、钢铁侠、美国队长等个人主义的超级英雄,雷锋不需要变身、不需要蒙上脸,更不需要穿上钢铁服,雷锋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的平民英雄;第二雷锋即使是一颗普通的螺丝钉也具有生命和生存的崇高价值,因此,雷锋没有逆袭的焦虑,也不需要参加PK比赛和饥饿游戏,也就是说普通人/螺丝钉也拥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是与竞争者文化、优胜者文化不同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意义上,"莫让青春染暮气"的关键在于改变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和只崇拜少数成功者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