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庆[1]是在古代江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了,而民国时期是重庆城市拓展的黄金时期。民国时期重庆市在城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拓展,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是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民国时期;重庆市;地域变迁
重庆市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四川的东南部。主城的中心点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我国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历史源远流长。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重庆建市起,重庆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过陪都时期的大规模的建设,重庆基本有了现代城市的规模了。
一、历史时期重庆市的地域概况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来看,重庆在旧石器时期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了。战国时期,公元316年,秦国灭掉巴国,并派张仪在此筑城,张仪选择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北嘴作为地盘,修筑了面积近1公里的围城。[2]这是江北城形成的雏形,也是重庆历史上有史记载第一次筑城。三国时期,李严进行了第二次拓建“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水通入巴江,使城为州,以求五郡置巴州,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3]这次李严主要开发的渝中半岛的中区,南边沿长江从朝天门到南纪门附近。北线沿嘉陵江从朝天门到今天的新华路、人民公园和较场口一线,此时的面积也扩大到了近2平方公里。南宋嘉熙二年,彭大雅进行了第三次拓建,向西拓展到了今天的临江门、通远门一带,范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4]明朝洪武年间,在戴鼎的主持下,重庆市进行了第四次扩建,这次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修扩建的,在重庆的旧址上砌石。“新城墙高10丈,周两千六百丈,环江为池设有城门十七九开八闭。”[5]
清朝时期,重庆市基本保持原来的状态,只是在个别地方有小范围的培修,主城的西界一直维持在今天的临江门、通远门一线直到民国前期,重庆市的地域格局依然维持着这样的现状。同时,在今天的江北区嘉陵江沿线和巴南区的长江沿线有部分零散的街市,但规模不大,并未连成一片,两岸只是独立于渝中之外的小的聚落。
二、重庆市的地域拓展的原因
首先,是重庆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重庆位于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内陆的接连处,内接近我国内陆腹地地区,外联江海。重庆市是四川与外部联系的接连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民国时期,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远远未得到普及,是以水运为主的时期,而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水路便利,城市经济发展了,人口膨胀,交通等各方面设施不能满足需求量,所以只能突破原有的城墙向城外拓展。
其次,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偏向重庆,客观的促进了重庆市的壮大。“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速度与其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从1937年起陆续向重庆迁移大批的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转移进来的人员大多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量的工厂也随即转入重庆,这直接促进了重庆市的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最后,是抗战时期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促使市中心的人口向外围疏散,疏散的过程中是导致重庆地域拓展的重要方面。为了减轻日本轰炸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国民政府统一安排市内的学校、市政府机关单位以及市民等向周边地区疏散,建立“迁建区”,各机关迁散至重庆附近100公里范围之内,在今天的歌乐山、青木关与北碚之间形成了大片的迁建区[7]。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促进了市区的范围的壮大,城市结构的调整。居民疏散区在重庆周边形成了新的卫星城市,新形成的卫星城市在后来交通发展的基础上连城一片。
三、拓展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