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影领域兴起的认知主义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分析了认知主义取向在当今电影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认知主义取向从经验出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生物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对电影问题进行研究,既拓宽了经典理论体系,又避免了宏大理论的弊端,开启了电影研究新时代。
【论文关键词】认知主义电影经验认知神经社会文化
电影研究中的认知主义转向起源于电影理论家对宏大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一般认为,“宏大理论”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占据电影研究界统治地位的各种主要理论,如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路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均可归入宏大理论的范畴。(1)宏大理论深入探讨电影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我们理解电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展开批评,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以符号学为代表的宏大理论坚持以文本语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社会文化对电影创作及欣赏的影响,而过多忽视了影片内容与观众的主体能动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宏大理论倾向于先在地运用某种理论框架来解释电影的意义,其阐释方法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体系,其结论缺乏坚实有力的基础;第三,宏大理论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下建立起来的,本身就不具备较强的文化普适性,而它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使其主观色彩更为浓厚,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方面更显不足。总之,宏大理论忽视电影本身和观众的主体性,忽视观众真实的观影经验,使研究内容与现实出现极大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影理论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种以经验—实证为特征的认知主义研究视角进入人们视野。认知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过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门包括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的跨学科、多方法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其共同基础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在过去近三十年,认知研究已经在艺术、文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有了较为显著的地位并取得丰富成果。在电影研究中,认知主义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从经验出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生物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对电影问题进行研究,既拓宽了经典理论体系,又避免了宏大理论的弊端,开启了电影研究新时代。
电影中的认知主义研究的萌芽可追溯到明斯特伯格和爱因汉姆。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从日常知觉出发,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考察了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到更为抽象的推理推断等过程,为电影作为艺术的论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著作既是电影理论的先声,也是认知主义与电影的第一次结合,标志着二者天然的内在联系。与明斯特伯格主要研究观众的影像感知不同,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更注重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他通过对现实和对影像的两种感知方式的本质性作比较,归纳出电影艺术的可能性,又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可以用来促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一系列电影技巧和工艺规程”。(2)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爱因汉姆的这本著作成为认知主义与电影结合的又一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