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姐姐
在兄妹三人当中,张静初扮演的姐姐是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个。影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姐姐正在走廊中演奏手风琴,但身后水壶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姐姐宁可演奏自己的手风琴也不去管身后的水壶,足可以证明她是一个孤独而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她精力充沛是梦想的积极开拓者,这种描写手法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物典型的性格特点。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姐姐的梦想显得如此的遥不可及,她的梦想分别是伞兵、亲情和爱情。在少女的季节里,穿着白裙子的姐姐显得是那么的清纯,姐姐的内心世界是向往自由的,所以姐姐才会去想象跳伞的情景,在蓝天下自由而空旷的飘着。但是这个梦想随着酒瓶跌落到河水中的一瞬间而破灭,于是,姐姐开始了自残式的生活,绝食让姐姐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姐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家人送来的食物,直到最后全家人开始强制姐姐进食,这个时候的姐姐是挣扎的,她不仅仅是在拒绝进食,而是在拒绝自己的梦想破灭,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击败了她的梦想,这是姐姐第一次体验到梦想破灭的滋味,但姐姐是个固执的执行者,在姐姐用自行车放飞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时,仍然看到姐姐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天空飞翔的降落伞,就像姐姐的梦想一样,那么美丽,美丽到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姐姐的爱情梦也伴随其一生,从那个一口普通话的军官给姐姐打伞的那一刻,她的心便一起随着去了,姐姐是个梦想的执行者,伞兵梦的破灭并没有打消这一份关乎梦想的执念,可是当姐姐发现当年的伞兵成了一个市井男子,姐姐终于被击溃了,在西红柿的摊位前泣不成声。这个画面定格非常的长,这个时间段里没有音乐,只有姐姐的哭泣,好像平时的留白,真实地反映着姐姐对于现实的失望。姐姐对于亲情的追求,更加像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为了得到老人的同情而假装自己受到了家庭暴力,短暂相处的过程中,姐姐享受着这份虚假的亲情,然而这个幸福却是那么短暂,老人的去世不仅给姐姐带来麻烦,更给姐姐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姐姐悲剧命运的描述,充分表达着导演对于这个女性角色深深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姐姐也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姐姐的理想化和其显示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哥哥
哥哥代表着典型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内部哥哥因为智障受到了百般照顾,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哥哥的经历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明显的差别也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黑暗,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人性的缺失其实远比想象还复杂。为了获得友谊,哥哥在受到小流氓的欺负之后,竟然选择了买烧鸡去探望人家,哥哥对于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其实是比常人更多,甚至有些时候哥哥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和友情,我个人认为,其实三个角色的设定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姐姐象征着不屈服,而哥哥更加像是那个时代里最为普遍的一个被时代同化和麻木的人。哥哥不知道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真的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残酷的社会没有影响到他,但实时上社会对于他的作用反而更加复杂,他的简单和社会的复杂有着莫名奇妙的联系,他更加像是世俗的代言人,最后的结局也能够看出来导演的刻意安排。
(三)弟弟
弟弟是整部片子的讲述者,他话不多,相比于姐姐的理想化和哥哥的现实化,弟弟的存在是被忽视的,弟弟的性格敏感忧郁。他的冷漠和冲动都反映出他其实是一个敏感的、自暴自弃的沉沦者。首先弟弟是渴望亲情的,可是父母却偏爱哥哥,弟弟早早离开家乡、离开家庭,也说明弟弟其实在亲情方面是严重缺失的。但同时弟弟又是羸弱的,他寻求一个女人的帮助,说明在他的灵魂深处仍然希望自己是一个被照顾的孩子。弟弟是那个时代里,消极的、悲观的、被人忽视的尘埃。
结语
分析电影的主题、叙事结构和人物刻画,事实上影片的整体风格是一部诗歌化的、散文化的。对于生活的描述,并没有从狰狞的、残酷的角度来描写,而是通过只言片语的分散的段落构成了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灰暗,没有生机,观众观影的过程就好像在阅读一篇散文诗,处处体现着文学成熟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