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关于人与妖的世界的对抗与共存。其实,很多时候,当大多数人站在某个立场,似乎出于大众群体的认知才是正义方,尽管小众群体放弃真实的自我,努力去生活,去依旧是被否定的一方,人与妖的世界的对立亦是源于此,但在大众方中依旧有很多曾经孤立无援但却善良的人们默默去保护着小众的弱势的那一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坚持了正义,也许铸就了伤害,很多时候,我们在界定的时候,只是站在了一个单一的立场,并未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情,也并不够包容,其实太多的是非曲直的界限并不明晰,只是立场与观点不尽相同,但是爱与善良和包容才会使得世界多元化而非同质化。
作品至始至终在嬉笑与诙谐中坚持着爱与真诚,也使得喜剧化的表达中夹杂着正剧的价值追求。影片至始至终的旋律,亦是人类至始至终从未放弃的追寻:爱的主题。男主人公是一个看似胸无大志,但实质爱达天下的男人,因为这样一位角色而升华了作品的情感,在他的爱与包容中,小妖王开心而快乐地成长着,也是在他的呵护与陪伴着,小妖王迸发了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甚至在他两次离开时,小妖王都像一个被父亲遗弃的孩子一样放声大哭。影片中,当以爱包容一切时,这样的情感单纯而高尚,他以自己的血喂养小妖王,也告诉小妖王,不要再嗜血,他以父爱的宽厚,母爱的慈祥感化着小妖王,也为小妖王撑起了一片单纯而干净的天空。因而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小妖王单纯、干净、纯粹而快乐,调皮而活泼,它偷偷用牙齿咬了一家三口的图像,也正因此感动了女主人公,也正因为爱,人界与妖界才会因此而有改变。
作品最后的主题曲,配上天荫抽剑绝然地逼迫小胡巴离开的身影和小胡巴令人心疼抽泣的表情,使得爱的主题格外升华。正如影片的歌词所言:惟有当你“失去了保护,才可以迈向成熟。离开曾经靠倚过的大树,放开一切包袱,要义无反顾”。在动人的歌声中,《捉妖记》关于成长的主题,再次被点亮,也正是在逼迫胡巴离开时,男女主人公真正理解了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每个人都得独立地面对世界,学会长大,学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结语
捉妖记是一部优秀的真人与CG动画完美结合的国产影片,故事略显简单,但叙事风格奇异而玄幻,在流畅的情节设计中,节奏鲜明,其角色的个性突出,凸显了角色的性格。角色的动作设计细腻而动人,作品的特效设计部分亦完美地匹配了情节需要,使得作品的整体观感流畅而精致。
【参考文献】
[1]罗毅.打破沉默的沉默《宠儿》的多维度解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45.
[2]朱克玲.悲剧与喜剧[M].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5:53-5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4-65.
[4]曾思思.动画角色造型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
[5]丁晓琪.女权主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化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