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下篇)(3)

时间:2015-10-30 09:44 点击:
创作观念的变化,根本问题是体现在:我的创作,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感而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畅吐真言,是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13,是民间性情之响。14 我们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大众音乐领
  创作观念的变化,根本问题是体现在:我的创作,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感而发,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畅吐真言”,是“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13,是“民间性情之响”。14 我们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大众音乐领域中出现的网络(原创) 歌曲中,已经看到了这种“民间性情之响”。如网络原创歌曲的Flaish 形式《网络情缘》、《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大学自习室》、《特务小强》、《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喝馄饨》等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型态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发展,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体系走向自身独立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尽管观念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变化,但是它们仍然体现着人类永恒的传统:自娱自乐的传统、情感寄托的传统、褒贬现实的传统和自由畅吐的传统。
  第二,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创作成果、音乐语言的新的追求、新的适应和新的感觉。
  回顾20 世纪以来,人们没有停止过对新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和追求。但是因为音乐传播对音乐商品载体的依赖,使作曲家们经历着痛苦的磨难。今天,当作曲家们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音乐系统面前时,这种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互联网上,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作曲家们都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其作品可以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在这样的条件下,那种过去封闭式的音乐创作构思格局会彻底打破,那种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观念会根本动摇。一种来自传统、但又不等于传统的全新音乐语言将会诞生。
  这种新的音乐语言,是在新的数字时代里,为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音乐需求(广播、电视的栏目、版块、标题音乐,商业广告音乐,计算机软件配乐,各种题材的影视音乐等等) 而出现的音乐语言。
  第一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非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超越了凡烟俗火与人之常情,即超越大众音乐中人们常用的评价语如“好听”、“动听”、“激情洋溢”等一类旋律的正常面貌,而进入一种既有奇异性、但又带高度的规范性、规律性和合理性的音乐语言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同于20 世纪以来作曲家们在象牙塔里的钻研成果,但却吸取了他们成果的优秀部分和合理部分。这种新的语言,在超越和回避传统的常规熟理中,又带大众性和普遍性;这种新的语言,在迎合和满足全球性的音乐审美倾向时,又带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在国际互联网上,我们有可能鉴赏和研究英国的计算机音乐作曲家比扬·林参与网络传播的音乐作品如《电子缤纷》(Electroglow)、《漫步》(Jaywalkin)、《夜曲Ⅰ》(Serenity 1)、《湖堤》()、《马卡尼克斯》(Makanix) 等。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听觉、新的体验和新的美:它们没有20 世纪大众音乐的喧啸与杂闹,也没有20 世纪先锋派音乐的神秘与孤独;它们没有传统民间音乐的凉爽和朴实,也没有传统“文人音乐”的典雅与华贵。它们只给我们陈述一种新的音乐世界。在这个音乐世界中,语言虽然奇特,但却感到它是合理的;语言虽然新奇,但却感到它是普遍的。它似乎向人们暗示着21 世纪人类所共同经历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综合效应带来的新的感觉飞跃。在这些一组组多层次的旋律综合体中,它们大胆而合符情理地保留了传统的一系列陈述模式;而在一个个的单声部旋律中,又大胆而合符情理地吸收了原始民族在旋律构思上的单向性思维。旋律线条的张弛结合,音符时值的仰扬顿挫,和声功能的闪烁多变,曲式构架的纯朴连绵,把我们的网络音乐听众带向了一个未知的、但令人神往的世界。我们不得不下载它、复制它。
  第二种表现形式。在大量的声乐作品中,它们往往回归到传统的人间烟火和人之常情之中。“好听”、“动听”、“激情洋溢”、“朗朗上口”、“趣味”、“搞笑”等一类歌曲的正常面貌,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在拥有1 亿多网民的中国,犹具特色。欲以地方方言音韵取代传统的旋律韵味、以节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性、以连绵的陈述性取代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头、以摇滚乐的强打碎敲取代传统温文尔雅的丝竹伴奏。
  第三种表现形式。网络音乐传播,除了大量的mp3 纯听觉格式外,由于网络多媒体传输的特征,Flaish 文件充当了网络原创歌曲传播的重要载体。Flaish 文件是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文件。这是电视广播的MTV 在网上的延长和MTV 经济型、实用型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音乐制作、音频处理的技术优势,Flaish 音乐文件的出现顺理成章。因此,歌曲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表现方式:它不仅给你听,还要给你看。Flaish 让你在视听的综合效应中感受歌曲,理解歌曲。
  在网络传播与网络复制的条件下,创作者与接受者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总是以上述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音乐价值观念的变化。音乐的网络传播时代,就是一个音乐技术传播高度统治与复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音乐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已日益变成了为技术所驾驭与垄断的东西。很多人对音乐的态度,只是一种听觉感官“顺”与“不顺”的信号、符号与外在刺激物。
  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对音乐的态度,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利润的设计、吸取和盘剥。难怪前述笔者指出一位音乐网民言:“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
  “网上所有的音乐,好听,但不值钱!”这句话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对年轻的网友来说,“好听”,只是一种感官的东西。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底蕴,不需要责任,不需要精神,不需要在音乐的传统传播中我们应当所具备的一切。而“不值钱”,则是一个物质价值判断。一个月只花5 元人民币的费用,就可以面对在几十万首歌曲某网站上随意地下载、试听、复制、删除、好玩、没见过、没听过、还想听??这是因为,音乐一进入了网络的“管道”,已经变成“自来水”了。在当代城市中,自来水对每一个用户来说,是衣、食、住、行中最便宜的开销了;而对自来水公司来说,却是利润滚滚。
  音乐文化的极端娱乐主义观由然而生。对网民,这是一种最廉价的享受;对网站和网络运营商,这是大面积地播撒社会娱乐和享受的最可观的经济回报。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在后工业社会里,“追求放纵在一种自由主义文化中已获得了合法地位,而且被那些文化商人用来推广他们所标榜的‘时髦’生活方式(音乐行业中就是这样)。”“浪费的冲动代替了禁欲苦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淹没了天职。”[5]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选择了流行音乐,表面上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其实这种口味是文化工业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