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仅上映20天累计票房便已突破7亿元大关,打破了《功夫熊猫》在2011年创造的票房纪录,夺得内地动画电影冠军,被影迷誉为"国漫的良心之作"。专家普遍认为,《大圣归来》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①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内容及跌宕起伏的情节铺排,在影视界一直倍受青睐,近年来,以其为蓝本更是翻拍出了不少精彩作品。而经典之所以不朽,更重要的是源于其背后所提倡的普世价值观。贯穿于《西游记》的勇敢与正义精神,便是其长盛不衰的凝聚力。电影《大圣归来》采用公路片结构,以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走出后在拯救他人与拯救自我一明一暗两条路径中完成了一次英雄涅槃,彰显了中国风尚与品格。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出发,具体探讨孙悟空完成英雄蜕变的前后形象与内心成长历程,进一步发掘电影蕴含的精神内核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一、自然天性之放诞不羁
在从五行山走出之前,对齐天大圣孙悟空而言,他一直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盖世英雄,无论世俗是否承认,他从未言败,即使身体被佛祖压在山底下,精神却始终高昂着头颅,孤傲地审视着世事沧桑。
电影一开始便是大闹天宫的场景,这似乎是齐天大圣的生命巅峰,各路天兵天将无力战胜这只无所不能的仙猴,纷纷落败,无奈只有如来佛祖现身处理这蔑视天庭的举动,才使事态得以平息。而同时,孙悟空再也不是曾经的齐天大圣,封印束身的他,只是"一只普通的臭猴子而已",于五行山下,一压便是五百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其禀性天然,热爱自由。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自我"是指一种复合的东西:"首先你对自己的身体、自身存在的一般意识,其次是你的记忆材料,你对已有的一连串记忆的某种观念",这便是最初无意识中的自我,而"自我只有存在于无意识状态中,才是自然的、天性的,也才能生活得无忧无虑"。[1]同样,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处于这种自我无意识状态中,也即本我阶段,追求的是无拘无束,在他的内心中,自己具备髙超法力,不服从礼教制度的管约,一旦稍有不满,便会利用手中的各项本领,任意释放天性中的无政府主义,以致四大天王等被打得落花流水,上演了大闹天宫的一幕。这里,孙悟空的自我在这种状态中得以无障碍生存,其千变万化的法术加之不可一世的个性让天庭众神谈猴色变,无形中纵容了他本来就狂妄的自我无意识,加之其武艺髙强,众神难以媲美,使得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至此,孙悟空自命不凡的自我无意识已经膨胀至极,而如来佛祖将其关于五行山下,正是对他狂放心理的压制,对他心性的磨练。
二、法印束缚之信念崩塌
影片中,当江流儿为躲避山妖偶然走进了关闭孙悟空的山洞,又偶然地触碰了孤冷的冰壳时,那滴从受伤的手中流出的鲜血却必然地打开了束缚的枷锁,齐天大圣从堆积如山的石块中重新站起。这一场景的设置颇有深意,一滴血融化的不仅是那具冰衣,更是其背后唐僧一世的江流儿内心善良正义的力量对孙悟空个人信念的再次唤醒,同时为片末的大圣归来作出铺垫。
从五行山走出后,孙悟空本想回花果山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但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走上了送江流儿与傻姑娘回长安城的路。应当承认,在孙悟空的内心仍然存在爱与正义,在山妖横行的情况下,实际上他是自愿保护江流儿两人的,这是他内心的另一个无意识自我,虽然他有蛮横霸道的一面,但本性善良,这是他对自己的另一个心理期待--侠者仁心。
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此时的孙悟空已不是当年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他虽已从五行山下解脱出来,但法印尚未解除,功力大不如从前,就连一个由石块组成的山神都阻挡不了。当山妖冲进客栈夺走幼女时,他因自己无能救人而变得十分沮丧与失落,"我管不了,管不了",每每看到手腕上的铁链,他都再一次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从前的我",心中的信念陡然崩塌。这里,孙悟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潜藏着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来源于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自己的无所不能,也来源于他的侠肝义胆,但当这些期待受到外界的撞击时,"意识"这种非自然产物就会被激发出来。荣格认为,"有意识的状态会使你感到倦怠,会使你感到精疲力竭"[2],此时的孙悟空深感自己所处的境况之窘迫,痛苦也便随之而来,齐天大圣风光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