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微电影生产四重奏(上篇)(2)

时间:2015-12-04 08:41 点击:
而对于软技术,我们追求的动力和自觉显然不足。从公认的国内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面世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多,但我们对微电影的审美认识和艺术把握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或者说,对于软技术的研究和关

  而对于软技术,我们追求的动力和自觉显然不足。从公认的国内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面世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多,但我们对微电影的审美认识和艺术把握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或者说,对于软技术的研究和关注,还没有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于微电影的基本审美认知。近年来,微电影成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朝里面放,商业广告、即情小景、好人好事、宣教片段都成了微电影。殊不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影像艺术,它是有自己规范的。比如,它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构思,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完整的艺术(人物)形象,时间应当控制在30分钟之内(30分钟以上至60分钟者,应称作电影短片,60分钟以上则是常规电影)。对笔者提出的这个划分标准,肯定会有诸多不同意见,但尽早确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大致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限制的大呼隆,表面上看,扩充了微电影的疆域,抬高了微电影的地位,实际上模糊了微电影的面目,淹没了微电影的个性,将微电影置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境地。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者是也。再譬如,对于微电影的美学风格、造型特征、审美特点等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投入的研究精力均不够。探索微电影的本质,当以发现它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它更多的不是和硬技术,而是和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微电影的未来生态几何,最终将取决于软技术的成长进步,只有包括审美认知在内的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突破,微电影生产才可能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
  二重奏: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虽然微电影本质上还是电影,因而仍然必须遵循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具备电影艺术的基本语言和修辞手法,但由于"审美把握"的认知方式、"审美创造"的生产方式,以及传播和观看方式的不同,微电影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尽管至今有人质疑微电影的个别性,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看,微电影的审美个性都是确凿无疑的。可以说,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的兼收并存构成了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真实关系。我们知道,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所以,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探讨微电影的个性特征,不是要否定微电影的"电影共性",而是为了厘清作为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微电影到底供给了什么美学维度,提供了什么新鲜手段。这,不仅关系到微电影研究的宽度与深度,也关涉微电影赖以存世的理由,是微电影审美把握和艺术创造的潜力所在。微电影创作既要坚守电影的共性,又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既要来者不拒、博采众长,又要洁身自好、自成一格。违背了前者,微电影将难以立足;失去了后者,微电影将无所作为。
  那么,哪些特征可以归入微电影的美学个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微、巧、活、简"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所谓"微",即微电影虽然篇幅微小,却可以小中见大、微言大义,容纳广博丰富的思想含量,更多地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像英国微电影《黑洞》,只有3分钟时间,却将查理先生因为一个邪念,从偷拿一杯饮料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被欲望的黑洞所吞噬的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一个人物,几个场景,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令人回味不尽。其实,这是好的微电影的共同特征。"微电影"顾名思义,既包含"微小""微型"之谓,更有"精到""精妙"之意。也正因为是"精"与"微"的匹配、"小"与"大"的结合,愈加显出难能可贵。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任何一个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复杂,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则需要天分,以及更大的勇气。"创造优秀的微电影,确实是需要有这样的"天分"和"勇气"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