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自以来,在教学一线,虽然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双基"训练仍然大有市场,但不可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人文之风"也是越吹越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性质得以贯彻实施。然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有一大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弥补,这就是语文美育。从操作层面说,语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为抓手来相机进行,而语文教材选择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最具审美本质。因此,本文尝试以案例的形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进行审美解读,为语文美育的加强和实施抛砖引玉。 一、诗歌之美 常规的诗歌解读一般用"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寻象入境""以意逆志"等方法,关注的是诗歌的节奏、意象、意境、思想等,这未尝不可,但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美的视角来读,挖掘其优美动人的情韵,这就增强了解读的趣味性和审美性。下面以《关雎》为例具体来谈。 《关雎》是一首描写黄河岸边美丽爱情的叙事诗,不仅环境和人物美,表白爱情的行为也高雅优美。 环境美。诗中勾画了一个理想的恋爱场景。在一个幽静的水畔河洲,停落着成双成对的鸟儿,它们身材玲珑小巧,花纹美丽;"关关"的鸣叫声,清新舒适,悦耳动听;参差的荇菜映衬着清澈的溪流,地势平坦,水流潺潺;"洲"上绿草丰润、佳木繁荫、花香鸟语,一片勃勃生机。总之,鸟、洲、水、草、树、人相映成趣,充满了诗情画意。试想,若不是在河之洲,而是在坟岗墓地;鸟儿不是"雎鸠",而是猫头鹰等凶禽;叫声不是"关关",而是嗷嗷大叫、鬼哭狼嚎,则整首诗意境全无,恋爱之趣顿失。 人物美。诗中描写的主人公是君子和淑女。孔子曾把人分为三类:圣人、君子和小人。圣人指的是社会等级和道德等级最高的天子,特指尧舜;君子的地位次之,指的是士大夫,是学而优则仕者;小人指的是百姓。诗中的君子必是温文尔雅、知书识礼、谈吐不俗之官僚贵族。淑女是美女,如玉般温润平和、典雅纯洁。"窈窕"指身材不高不矮,身段不胖不瘦,显示了亭亭玉立的仪表之美;"淑"本意为水之清澈,指女子好像河水一样性格温柔、纯洁善良,体现了女子静善优雅的内修之美。 行为美。君子对淑女一见钟情,故"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道出了思念如潮涌、愁苦怨夜长的度日如年之感。心动不如行动,君子"琴瑟友之",以琴传情,渴望一曲"凤求凰",一听能倾心。此举体现了君子的涵养与才情,是文明的求爱方式,显示了其行为之高雅。 二、散文之美 常规的散文解读一般关注其"形散神聚"的特征,通过提纲挈领、文眼突破、咬文嚼字、见微知著等方法来理结构、析手法、赏语言、品性情,这样做也能抓住散文教学的重点,只是千篇一律,不免落入俗套。其实,散文不仅情韵丰富、文采优美,还往往饱含哲理。下面以《论语学而》为例解读其哲理美。 《论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言行为中心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论语学而》一文在轻松的对话中谈论了人生哲学,即人应该怎么活、人活到什么样子才算活得有境界等问题。换言之,"高薪""高寿""高兴"哪个更重要呢?文中的答案是"悦""乐""不愠",即有境界的人生就是要哄自己高兴、逗自己开心。故此则《论语》之美,美在一个"乐"字。 美在"学"而"乐"。其实,学习并不总是快乐的,因为人有懒惰天性,而学习是辛苦的事情,可以玩耍嬉戏的话,自然不愿学习。孔子为何感到学习很快乐呢?这是因为人有成就期待,学习目标的实现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即通过学习由无知而有知,与不学者比较,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另外,通过学习,可以从小人变成君子。君子,主要指有才德的人。《礼记曲礼》言"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也指在位的人。无论是有才德的人,还是能为官作宦在位的人,都是为人所尊敬和羡慕的人,能成为君子,自然会以此为乐。 美在"习"而"乐"。"习,鸟数飞也。""习"就是反复强化训练,按荀子"人性恶"的观念看,人天性不仅好逸恶劳,而且喜新厌旧。那么,孔子为何说"习"而乐呢?这与当时学习的内容有关,当时主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艺是君子必须掌握的。这些技艺多为动作技能性学习,掌握这些技能要靠艰苦的反复操练,即"习"则熟,? 熟能生巧,巧则令人有成就感,这就是跳一跳就可以摘桃子,何乐不为?因此"习"而乐。另外,温故可以知新,即在温习旧知中可以获得新知,也令人乐。 美在"有朋"而"乐"。人是群居动物,怕的是孤独寂寞,所以与人居则"乐",与友人居则"尤乐",与远方朋友居则"超乐"。孔子自言"有朋自远方来",那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遍天下"的喜悦之情不觉溢于言表。在那个无电话、无网络的时代,远方的朋友带给人的是意外惊喜;同时,交通落后,远方而来,必是长途跋涉,故为对方的真情和深情而感动;再者,说明自己的人品才华得到赏识,友人不远万里来访,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美在"人不知"而"乐"。只要达到了君子境界,无论别人是否理解、是否赏识,自己都会高兴。为什么呢?一般的人,当思想不被采纳,才干不被赏识,想施展抱负却没有机会,甚至含冤负屈时,往往容易恼怒、生怨,孔子却把"人不知而不愠"视为君子的思想境界。从中可看出他的自信,他的心胸开阔,他对人的坦荡与包容。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计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二、小说之美 常规的小说解读是理情节、析人物、研环境、揭主题、赏写法,这些非常符合小说的要素特点,而新课标强调通过小说的学习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小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小说的各种审美因素。下面以《荷花淀》为例,解读其中蕴含的美。 《荷花淀》用散文诗般的笔触,描写了一场几乎不见硝烟的战争,体现了荷花淀风景和人物的至真至纯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