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历来是语文教材中^散比重较大的文体,也是语文教学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多姿多彩的文学文体林苑里,如果说小说是富有人物魅力的殿堂楼阁,那么散文便是精巧雅致的假山亭池。当解读一篇散文的时候,首先触动我们的,不是像小说里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真的心灵所透出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的倾诉与见解,使我们通过这一扇心灵的"小窗",获得许多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因此我们说,散文是一曲"心灵的歌",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又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散文这种文体,看起来既不神秘,也不深奥,语言表达或如平淡的谈话,可是,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意味,揭示其中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却并不是件易事。散文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1],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审识。 一、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对于散文的解读,往往多以其"题材广泛,手法灵活""形散神聚,不拘成法"等表达形式着眼,很少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视角,从作家散文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做深层探究。这种忽视创作主体的静止化解读方法,导致了对散文文体特征及其审美特质与品格探究的表层化、浮浅化,而不能真正揭示散文艺术的特征和规律。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声音"[2]。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王西彦更明确地强调散文要写出"赤裸裸的自己"。[3]巴金在秋夜翻阅鲁迅的《野草》时,就仿佛看见"一个燃烧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燃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4]。 这些散文大家创作的切身经验说明,散文是作家在生活感悟中弹拨出的"自己的声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散文的解读,要注重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发现作家弹拨的"自己的声音",致力于探究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质。 散文作为主体性很强的文体,重在抒写主体感受和主体情思,能使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诚然,各类文体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色彩,但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这种情感表现的程度和方式大为不同,其审美效应也迥然有异。诗歌因其高度凝练而不能具体,小说因受制于客体而不能直接,戏剧则重冲突而轻抒情,只有散文,因其自由灵活的抒写方式,可以巨细无遗、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因此,散文和现实人生的表现距离最近,创作主体和作品客体的情感投入距离最近,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真实直白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是位典型的"本色演员"。因此,散文比其他文体作品更容易显示作者的性格和人格,爱与憎,忧与喜。读者极易走进作品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并从中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反应。因此,解读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悦,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 阅读优秀的散文,好像与朋友倾心交谈,觉得亲切、诚恳,给人比较诚实可信的印象,这是其他文体难以企及的魅力所在,是散文文体独有的审美特质。正因如此,散文尽管是文学林苑里的"假山亭池",没有小说的巍峨壮观,但在人格的表现这一文学基本原则上,却有其他文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从内层的意蕴表现到外层的营造构筑总是随着作者的情感流向不断地变化,从而以其最大的艺术张力和限度来抒我之情。 根据散文文体的这种主体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散文主体情感的真实性。散文抒我之情而且毫无遮蔽性的审美品质,使艺术形象的可信性和主体情感的真实性成为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因此,表现至诚的心灵和主体的人格与个性,是散文艺术的第一生命。在散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散文的真实作为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来进行解读,而忽略了创作主体的"自我真实"一即创作主体感情的投入和个性的体现。我们认为,在解读中对"散文的真实"应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一是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二是作品客体形象的真实。 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源于作家诚实、谦逊的人品,以及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作者不避自己的缺憾、喜怒哀乐,毫不掩饰地袒露自我的真实情感。散文客体的真实,指的是作品真实地再现自然、社会、人生,它不仅要求形象本身的真实,还要求形象在社会环境背景下的真实。也就是说,散文形象要能够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张若愚的《故乡与方言》,描述了他既痛恨那些瞧不起乡野人的习俗,却又讳言自己是乡野人的微妙的情绪,真诚地袒露了这种虚荣心,使人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类似的人和事,从而起到升华思想的作用。由此可见,散文虽是最具个人色彩和主体情绪的精神创造,但它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以自己的视野去开拓别人的视野,以个体的审美意识去调动群体的审美意识,拓展人们的情感领域。 在散文文体解读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也往往忽略生活的真实,不能直面现实的人生,导致不能揭示主体的自我意识。散文作为一种文体,虽然应当而且必须要讲究"艺术的加工",要作"艺术化的表现",但这种艺术化的表现,主要是指艺术氛围的渲染、艺术意境的创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的精妙,并非歪曲生活的真实,掩饰主体情感的真实,抹杀自我意识的个性。散文主体情感的真实,建立在对生活真实理解的基础之上,它要富有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生命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它是作家最熟悉、最能理解的生活和情感世界,积淀着作者的经验、智慧、修养以及文化构成。 我们还要明确认识的是,散文的真情不仅源于生活,也有赖于作家心灵的自由、超越个人意识的勇气以及艺术表现上的真实,即作家听凭自己的情感驱动,全无什么情感模式,任情地挥洒感情,驰骋笔墨。鲁迅先生曾指出: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5]这个"随便"并不是信手就来,而是指散文的情感表现没有什么框式,主体自我的真情和个性能够得以充分展现。 二、散文文体的幵放性特征 散文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散文文体的艺术焦点在于作家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在于一种出自自我经验世界的真诚的情感契机,一种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一或者是生活的"瞬间性"和由此在头脑中时常出现的令人沉思寻味的"瞬间印象",或者是对于各种世态人事的洞察和由此引起的心灵颤动。应当说,这是散文创作的本色所在,也是在散文解读中把握其审美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