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野草》看鲁迅的想象力与抗争意识

时间:2016-03-09 09:10 点击:
细细品味《野草》,它的滋味还是很浓的,其中隐含着鲁迅丰富的想象力和绝望的抗争意识。《野草》中的想象力具有排斥性,在对现实进行消解的过程中,能够摆脱地心引力垂直走向高空,并在高空中呈现现实的幻影。显然,在鲁迅的潜意识中,分明有排斥群众、离开
  细细品味《野草》,它的滋味还是很浓的,其中隐含着鲁迅丰富的想象力和绝望的抗争意识。《野草》中的想象力具有排斥性,在对现实进行消解的过程中,能够摆脱地心引力垂直走向高空,并在高空中呈现现实的幻影。显然,在鲁迅的潜意识中,分明有排斥群众、离开现实之意,并向往青空的高峻和清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的抗争意识,虽然有时不免失望,甚至是绝望,承受着黑暗与虚无的重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但骨子里仍透露出一种"反抗绝望"的生命意识。同在《野草》中,想象力是要离开现实的,而抗争意识却是要反抗现实的。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和谐因素,造成情感和叙述上的悖论语境。
  一、《野草》中的想象力
  钱理群教授在《鲁迅作品十五讲》中对鲁迅的想象力做过较为深刻的阐释,不过他谈得最多的是对现实的拒绝。他说"拒绝、抛弃一切‘已有'、‘将有'、‘天堂'‘地狱'‘黄金世界'、‘求乞'与‘布施'、‘希望'与‘绝望'、‘学问、道德、民意、公意、公义'等一切被垄断的话语、逻辑和经验。也就是说,对现有的语言秩序、思想秩序和社会秩序作绝望的关照,给以一个整体性的怀疑、否定和拒绝。"并指出了拒绝现实后孤独的主体必然走向"虚无"。关于这一点,他在《心灵的探寻》一文中指出,这种虚无发生在像鲁迅这样的大思想家身上也是必然的。他说"一切对社会的弊病,人生的苦难与自我局限性有着最深刻、清醒的认识,看透了人生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或多或少带有着某种虚无的色彩。"[2]这种拒绝后走向的"虚无",实际上带有明显的消解性,摒除一切物质。不过,钱教授并没有指出"虚无"的去向,他只是虚拟说出了"虚无"就是把"有"彻底掏空,达到彻底的绝望,从而实现从"无"到"有"的彻底转变。如果我们进一步品味《野草》就会发现,这种"虚无"是有确指的,也就是想象力是有具体去向的,那就是天空和旷野。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野草》中的几篇。
  《好的故事》发生在山阴道上。山阴道指绍兴县城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世说新语o言语》中说"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山阴道是一段沿湖的小路,可以坐船,也可以步行。《好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4]应该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事是指水中的倒影,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却是在天空中见到的"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又使人想到天上的幻影。一会儿"解散",一会儿"摇动",一会儿"扩大",一会儿"融和",不但在上面可以自由交错,自由变幻,并且"飞动着""以至于无穷"。如果是水中倒影的话,水必须是静止的,静止而反照,和现实的距离应该是很近的,所以这又不是水中的倒影,并且这个幻影,没有远近安排,也不分类,只是一大堆的呈现。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日常,很随意,仿佛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悠闲自在,乐在其中;又使人想起画家笔下的写意山水画,没有近景、细节,舍近求远,舍细微求整体,就是要烘托、勾画出一种有自然趣味的氛围。所有这些意象也只有在高峻而清新的青空中才能够领略到。
  在《颓败线的颤动》中,想象力又和《好的故事》有些不同,它是双向遗弃。老妇人不仅遭女儿们的遗弃,而她也同样遗弃了女儿们。"当她一旦发现自己被人利用以后,便走出深夜,也遗弃了背后的一切冷骂和毒笑。"于是就有了大气磅礴向上的想象:"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7]老妇人拒绝了。人间"的一切,回到了"非人间"。这"沉默尽绝"的"无边的荒野",正是消解现实后面对的青空。
  像这样充满大气想象力的诗篇在《野草》中还有很多。《雪》中"朔方的雪"在失掉"水"性之后,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转而且升腾";《风筝》中故乡的春天是在严冬的天空中见到的;《碣墓碑》中的"深渊"原是坠落的想象,但竟然"于天上看见深渊";《过客》中的"过客"在拒绝老翁和小女孩后,向旷野里"跄踉地闯进去";《复仇》中它们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在这些文章中,我们足可以看出鲁迅的想象力是指向天空和旷野的。天宇之下,旷野之上,是鲁迅想象力憧憬的自由故乡。
  二、鲁迅的抗争意识
  鲁迅的抗争意识集中表现在《影的告别》《希望》《过客》等文章中。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个痛苦挣扎的灵魂,感受这最顽强的生命强力。
  。影"委婉地抒唱,。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8]在这里,鲁迅拒绝"天堂",是不愿向往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虚无缥渺的天堂;拒绝"地狱",是憎恨他所熟悉的苦难的地狱;拒绝"黄金世界",是不轻信于过早地把幸福预约给人们的未来的黄金世界。"影"执着于现实,但在现实中又没有去处,这使"影"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白,失去了方向感和归宿,因而"影"只能"彷徨于无地"。这是一种虚无的状态,然而它是存在于黑暗之中的。也就是说,鲁迅心灵的黑暗是存在于虚无之中的,而虚无是那个时期的鲁迅最突出的特征。。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9]他所获得的只是黑暗与虚无。。影"最终还是决心承受黑暗与虚无的重压,在"反抗绝望"中为他人换得一线光明和希望。。我愿意这样,朋友一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在创作本文时,正是北洋军阀猖獗、新文化运动陷入低谷之时,鲁迅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失望。然而鲁迅又怀疑自己的失望,并且执意要反抗这失望。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里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11]的确,这种"黑暗"所构成的沉重压力,使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之抗衡。《影的告别》正是通过"影"的形象,揭示了自己那种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而又未能证实的思想矛盾,抒写了自己愿意不惜任何牺牲去争取光明未来的强烈愿望。
  如果说《影的告别》较多表现的是鲁迅在黑暗中挣扎的一面,那么《希望》中"‘绝望的抗战'的态度表现得更明白和强烈些,失望的情绪也比较减轻些",并且于绝望之中隐约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