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曹操十分善于治人。为了巩固自己攫取到的政权,曹操的治人方式往往是残暴而又狠毒的。首先,对于构成潜在威胁的人,他 往往先发制人,不留后患。例如,在获得荆州之初,曹操假意答应刘琮保奏天子,仍使他为荆州之主。不料,他暗地里却派人追杀刘琮母子,将其斩草除根,以绝后 患。而对他怀有异心的人,更是无一例外地被他赶尽杀绝。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讨贼密诏事泄,曹操将董承等五人的全家老小,共七百余人,全部处死。并 且连已有五月身孕的董妃也活活勒死。其残暴程度简直令人发指。显而易见,对曹操而言,任何有可能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他 正是通过这种血腥而又残暴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益。 而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与曹操水火不容的政治家刘备,他所施行的方案就是“仁治”,即以人为本,待人以仁。每当新获得城池后,对于前任故主, 他不会像曹操一样大开杀戒,而是宽厚待人。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中,零陵太守刘度归降后,刘备仍使刘度任太守之职。又如他取得西川后,没有杀害原来的 故主刘璋,而是将他派往荆州安置。对待自己的下属,他诚信宽厚,以德服人,手下人大都能为他效力终生,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刘备一生主要的谋士有三 个:徐庶、庞统、诸葛亮。徐庶被骗进了曹营,庞统跟随刘备不久便阵亡。因此,诸葛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刘备阵营中的智慧支柱。那么,刘备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的 军师诸葛亮呢?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一回中写到“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请孔明出山之后,刘备自己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从这句 话中,他对孔明的倚重程度便可见一斑。而诸葛亮也的确没有辜负刘备的倚重。“刘备只是在得到诸葛亮的大力帮助后其寄人篱下、饱受磨难的命运才逐渐有了改 变”。正是有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刘备才能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反观曹操一方,荀彧跟随了曹操大半生,他才智过人,屡出良谋,被曹操赞为是自己的“子房”(即张良,助汉高祖皇帝刘邦成就霸业的关键谋士)。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股肱之臣,只因他反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曹操便全然不念往日之功,将他赐死。这又一次印证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 叫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的信条。 对待百姓,刘备更是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即便是在情势危急的时刻,他仍然不忍舍弃百姓。刘备从新野带领着数万百姓逃难,日行只有十余里, 而曹操的铁骑就在后面追赶。众将都劝刘备舍弃百姓,先走为上。可刘备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绝不能弃百姓于不顾。正因为这样,刘备才能深得民心, “使其在下层社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占据了“人和”的优势,在北有曹操,南有孙权的情况下,三分天下,建立起自己的一方政权。 三、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实现对政治权欲的追求,有着共同初衷的曹操与刘备,走上了两条全然不同的道路来实现自己政治目的。曹操的政治权欲观就 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信义可讲。因而在小说中,曹操常被人称为“汉贼”。刘备则与之截然相反,他视仁义为自己的生命,为了仁义,他甚至不 惜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因而在世人心中,他是仁德及人的“刘皇叔”。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到曹操与刘备也必然具备作为政治家的同一性。就 实质来说,残暴也好,仁义也好,无非都是政治家想要达成自己政治目的一种手段。“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要反映或代表 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欲,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统治阶级对下层的压迫。 【参考文献】 [1] 李庆西. 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兼谈如何看待毛氏修订《三国演义》[J]. 文学评论, 1982(4): 3-17. [2] 王建平.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忍术”[J]. 名作欣赏, 2012(12): 19-22. [3] 贾红卫, 余 渊, 刘 磊. 试论刘备以仁治为本的领导观[J]. 社科纵横, 2011,26(11): 46-47. [4] 陶德麟, 王展飞, 徐征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