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野草》收入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迄今为止,对鲁迅《野草》主题的解读主要有孤独、复仇、死亡等几种观点。本文试图从鲁迅的人生体验、甘于“独自消化”、鲁迅作为“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等方面探析鲁迅写作《野草》时孤独心境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鲁迅;《野草》;孤独;缘由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之一,其《野草》深刻写出了鲁迅当时的孤独灵魂。文艺创造是“人类得以抛弃了一切虚伪和敷衍,认真地诚实地活 下去的唯一的生活”,可以说,“孤独”作为《野草》的基本主题之一,其中的隐晦情绪,正是鲁迅经历了不如意的生活后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实中的“孤孑一身” 到了笔触下便流泄出难掩的空虚;胸有万言而不得畅诉,久锢心中便成了“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至于灵魂的寂寞。另外,鲁迅先生的“难以直说”原因又 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愿”说,怕自己的言语“毒害青年”;二是愿意说,但是作为与庸众对立的“先觉者”,根本没有倾诉的对象。 一、不如意的人生体验 “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 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野草》便是遭受了一定的现实挫折后的鲁迅的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野草》收入的是鲁迅 1924~1926年间的散文诗,对该诗集孤独主题的探析可从鲁迅这段时期的心理特征入手。 自1906年迫于母亲的压力与朱安完婚后,鲁迅一直和朱安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其与许广平相恋又面对情感与道德的两难问题。1923年 7月鲁迅和周作人之间发生矛盾,次年两人关系再次恶化。1924年秋,鲁迅和现代评论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1925年相继发生了女师大学潮、五卅运动 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于是,婚姻之痛、兄弟失和形成的内部压抑之力与“五四”落潮之后的外在社会压抑之力扭结在了一起,使鲁迅的情绪、心态处于沮丧、苦 闷、压抑且封闭的状态。 二、由爱而生的“独自消化” 鲁迅身边多的是青年朋友,他大可以向青年们倾倒愤怒、厌恶、震惊和悲痛等“苦水”。然而,他不愿意这样做。说起对青年人的态度,鲁迅无疑是关 怀与爱护的。在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提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足可见他对青年深沉无私的 关爱。 “鲁迅的‘绝望的抗战’,常常思虑不以自己战阵中的别人的牺牲为代价,特别是他所爱护关怀的青年们”。鲁迅先生也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 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如果说,人生遭际导致的凄凉孤清的处境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这时的孤独却 是鲁迅自己选择的。 在鲁迅眼里,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须对远方充满希望和憧憬。而鲁迅觉得自己的思想“太 黑暗”了,深知自己身上有“毒气和鬼气”,他担心自己“绝望”的心态和看穿一切后的沉稳太过感染有为的青年。于是,鲁迅选择独自“消化”自己对人生、对人 性的晦暗消极的思考,这种自我牺牲无疑更增添了鲁迅的孤寂情怀,他只能把这种情怀宣泄在笔触下、纸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