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析英汉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谐音的寓意

时间:2016-05-09 11:13 点击:
[摘要]英汉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充满着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人物的命名则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命运、性格以及作品主题等会根据其创作意图,为其所刻画的人物命名,它们寓意深刻,极具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本
  [摘要]英汉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充满着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人物的命名则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命运、性格以及作品主题等会根据其创作意图,为其所刻画的人物命名,它们寓意深刻,极具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本文从人名谐音暗示人物本性、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性格以及隐射事件发展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在英汉文学作品中的寓意。 
  [关键词]汉文学作品 人名谐音 寓意 
  谐音指的是在语言运用中,利用其同音或近似音的语音特点,制造一种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英汉文学作品中,利用英语同音不同义的特性,使用相同或者相近读音的单词来代替单词的原意赋予人物以特殊含义的名字,使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同时唤起读者产生联想。 
  一、暗示人物本性 
  英汉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人名谐音不仅可以使读者产生由表及里的联想,而且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本质。 
  萨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克罗丽莎》(Clarissa)中描写的主人公克罗丽莎是一个出身门第,美丽、善良、纯洁的姑娘。她不满封建家庭的约束,渴望自由的婚姻,不幸落入专门勾引妇女,荒淫无度的色狼洛夫莱斯的圈套,身心备受折磨,最终蒙羞含恨而死。洛夫莱斯帮助克罗丽莎逃婚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非出于爱情。他的名字Lovelace恰好是loveless(没有爱情)谐音,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暗示其借爱情之名行淫欲之实的伪君子的本性是再贴切不过了。Lovelace现喻指社会上的薄情寡义的浪荡子、色狼(seducer)。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英国作家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经典著作。他将女修道院院长命名为Eglantyne,正好与英语中eglantine(野玫瑰)谐音而且拼写极为相似,只是一个字母之差,以此隐射其风流妖媚的本性:她通过微笑、赌注、唱歌、说法语、吃饭、喝水,将嘴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说话时常常带上“看在圣罗伊的份儿上”这样的起誓,以表明她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的遵从,然而她竟用鼻子哼唱弥撒,显然没有把神谕放在眼里。作为女修道院院长,她本应为其他修女起表率作用,但是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宫廷生活、上层阶级身份地位的渴望与向往,她的行为与她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相差甚远。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是美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为Roger Chillingworth(齐灵沃斯)。Roger恰好是rogue(恶棍、无赖)的谐音。他是女主人公Hester(海斯特)的丈夫。他年事已高、身体畸形,但是为了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点燃其孤独凄凉的内心,他娶了年轻貌美、充满活力的海斯特为妻。他不仅葬送了海斯特的青春,而且导致了海斯特的悲剧。男主人公的姓是由两部分组成:chilling和worth,chilling由chilly(寒冷的,冷漠的)一词演变而来,折射了齐灵沃斯的冷酷。worth是worse(更坏)的谐音,与chilling(寒冷的)组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罗杰·齐灵沃斯这位医生虚伪邪恶的本质。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为了复仇,泯灭人性,他绞尽脑汁以医生的身份接近丁梅斯戴尔(Dimmesdale),一个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责备的牧师,一方面假惺惺地关心他,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窥探他内心的秘密,剖析他的那颗善良而又充满悔恨的心,折磨他的心灵,使牧师最终精神崩溃。齐灵沃斯用慢性的、无形的精神折磨不露痕迹地摧残他人,这样的险恶行径证明了他是一个彻头彻尾恶棍和无赖。 
  贾链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他是王熙凤的丈夫,贾赦的儿子。他捐了个同知的官位,但不务正业,一味好色纵欲,他与“多姑娘”鬼混,女儿巧姐出天花,他便勾搭鲍二媳妇,后又骗娶尤二姐为二房。他和王熙凤同床异梦,背地里重利盘剥,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其名字与“假廉”谐音,暗示其本质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揭露和批判了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王德和王仁是严监生的妻兄。王德和王仁的谐音是“忘德”和“忘仁”,他们满口封建道德、纲常孔孟,但是为了银子,丧失人性,在其胞妹尚未断气之时,便把其正室的名分拱手让给严监生的妾。他们是不顾骨肉亲情、“忘仁”“忘德”的小人,同时也暴露了他们虚伪势利的本性。 
  18世纪英国戏剧作家谢立丹(Richard Sheridan)在其名剧《情敌》(The Rivals)中塑造了一个出色的人物Mrs. Malaprop(马拉普洛普太太)。她既粗俗又势利,并以误用文字而出名。Malaprop与法语mala propos谐音(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言语),作者借此暗示马拉普洛普太太粗俗无知,却好用冷僻字眼和希腊语、拉丁语的借词,常常用错,贻笑大方。 
  二、预示人物命运 
  除了揭示人物的本质外,英汉文学作品中,人名谐音还可以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娇杏是《红楼梦》中甄家丫环,因出于好奇,偶然回头看了两眼来家中做客的贾雨村,贾雨村误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因此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病故,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娇杏是“侥幸”的谐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用“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这句话来赞其“命运两济”。 
  甄英莲是《红楼梦》中人物。她出生于乡宦人家,是甄士隐的女儿。幼年被仆人霍起(“祸起”)带出去看灯会,途中由于霍起看护不当,甄英莲被人贩子拐走。长大后,甄英莲又被人贩子卖给金陵公子冯渊,薛蟠打死冯渊后,将其抢走,纳为小妾,从此她在薛家受尽折磨。薛蟠的正室夏金桂企图下毒加害于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甄英莲被扶正,却因难产而死,可谓一生命运坎坷,结局实在值得同情与怜悯。甄英莲是真应怜的谐音,暗示甄英莲命运的不济。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对她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红楼梦》中贾府四千金,元春,贵为皇妃,却因宫廷纷争而过早死去;迎春,出嫁后一年便被孙绍祖这个“中山狼”折磨而死;探春精明能干,有心机,做事果断,曾想挽救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但无济于事,最终远嫁他乡;惜春目睹了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和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后,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便剃发为尼了。贾府四姐妹的名字中的首字,元、迎、探、惜与“原应叹息”谐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此表达自己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叹息与同情,暗示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 
  珠儿(Pearl)是《红字》小说中的另一人物。她是海斯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戴尔的女儿,她的出生是对清教社会的道德准则的一种摧毁,它代表着美国的一种精神和希望,她的幸福结局象征着人类美好的未来。Pearl与小溪(purl)为谐音,暗示了Pearl的命运与林中的小溪密切相关。溪流的一生都在林中度过,它的经历是那样的黝黯阴沉。Pearl的身世如同林中小溪没有源头并在阴暗处流淌那样具有神秘感,而且她只能属于森林。珠儿是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戴尔“罪孽”的产物,因而成了儿童世界的弃儿,只能在森林里的小溪附近玩耍。她不仅是海斯特和丁梅斯戴尔痛苦的见证人,而且她本身如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正如小溪可以映照出人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和丁梅斯戴尔所犯下的罪恶,督促他们净化自己的灵魂。 
  三、揭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的重点。作者在英汉文学作品中,运用人名谐音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是对其不良行为和为人进行讽刺,以表达其对人物性格的态度。 
  卜世仁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是贾芸母舅,香料铺主人。贾芸求他赊些香料,以便在贾府中找个差事时,卜世仁不仅用一大堆理由来搪塞他,而且对他一阵教训。卜世仁是“不是人”的谐音,作者以此暗示卜世仁是个自私、虚伪、无情无义的人,同时表达对其憎恶之情。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不久,母亲改嫁,大卫的继父摩特斯通先生(Mr. Murdstone)凶狠贪婪,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乳母的哥哥佩葛蒂家里,他把大卫看作累赘,还把生性更为冷酷的姐姐(Miss Murdstone)带来管家,姐弟俩百般虐待大卫,并将他的母亲折磨致死。母亲死后,继父又把大卫送去当童工。Murdstone与murder stone谐音,它使作者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为揭示其人物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暗示这两个连石头都杀的人岂能放过大卫和他的生母。这种别具匠心的命名,让读者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福斯塔夫(John Falstaff)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中的人物。他是一个破落的封建贵族——爵士,表面上心灵高尚、足智多谋、勇敢无畏,实际上是一个玩世不恭、吃喝嫖赌、吹牛拍马、贪生怕死的人。Falstaff与False stuff(假货色)谐音,它使得人物生动形象,同时隐射此人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四、隐射事件发展 
  英汉文学作品中用谐音寓意取名有时可以起到预示事件先兆的作用,使读者透过人物寓意了解事件。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是英国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著名小说之一。它描写了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禁锢众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最终被处以绞刑。由于苔丝的发音与“死亡”的发音极为相似(Tess-death),作者借此暗喻德伯家族的衰败与消亡。 
  Hester(海斯特)是《红字》小说中女主人公,Hester与hastier(更草率的)谐音,它一方面影射海斯特的婚姻是草率的,她的草率注定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另一方面影射了她与牧师丁梅斯戴尔草率犯下不可饶恕的通奸罪,受到清教社会对她人性的草率判决和残酷摧残,她终身佩戴象征耻辱的红字。 
  霍起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霍启与“祸起”构成谐音。该人物的出现意味着“祸起”:甄家先是丢了女儿,继而遭了火灾,英莲后来的悲惨遭遇以及冯渊的悲剧皆由英莲的丢失所引起。因此,人物的谐音命名为以后发生的事件埋下伏笔,继而推进事件的发展。 
  五、结语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通常被作者别具匠心地赋予一定的寓意。英汉文学作品中,人名谐音具有暗示人物本性、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性格以及隐射事件发展的寓意,它为读者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的空间,有助于读者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良苦用心,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同时也使读者体会到越有名的大师,为自己作品主人公选择名字越谨慎。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谐音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作品是作家的创作产物,作品中人名谐音,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寄托着作家的爱憎情感,反映了作家的观点和立场,从而预示了人物的性格、本质与命运。可见,每个名字背后都具有深刻的语言文化内涵,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它们是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寓意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明栋.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特殊命名[J].外国语,1985(04):46-49. 
  [2]黄向前.英汉文学作品的人名寓意及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2005(02):138-139. 
  [3]雷风行.解读名人姓名[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4]施志贤.中英文学作品中人名的共性与互译[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02):63-67. 
  [5]徐宜良.谈谈文学作品中谐音的运用及其功效[J].社会科学家,2008(10):157-159. 
  [6]王玲.《红字》中的人名寓意解析[J].时代文学,2010(01):90-91. 
  [7]王颢.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探析[J].飞天,2011(04):69-70. 
  [8]张小南.英文小说中人名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17-119. 
  [9]曾欣悦,崔红娟.英美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名字的文化阐释[J].图书馆,2008(01):126-127.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