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随着16世纪的新大陆的发现,禁海的解除,大量的贸易往来使得当时的丝绸和瓷器大量出口,当时经济空前的繁荣,随之带来的是宗教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李贽的一生中有着很多不和其他哲学家、思想家一样的态度和人生观。首先,简单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李贽的生平;其次,把李贽的一生在不同时期内,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最后,简略评价李贽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异端;伪道学;心学;清净本源;童心说 中图分类号:B24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18-02 前言 16世纪的明代后期,国内的贸易随着海运的开通,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不断涌出国外,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使得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的同时,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人,各国商人到达中国的沿海城市后,促进了当地的宗教的繁荣,当时的泉州被称之为“宗教博物馆”。宗教的繁荣冲击了当时官方的儒学,同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当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很多农民成了工人或者手工业者,雇工的出现使得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减少,商人和手工业者增多。社会形态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张居正当时实行了“一条鞭法”的政策,更推进当时的经济发展。 社会思潮和哲学发展有了重大变化,继南宋的理学以后,朱熹理学越来越成为中国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也在此遭到了挑战。心学取代理学,成了显学,哲学的讨论问题也由本体论转为了认识论,人们从客观实体的思考为中心转为了主观心性探索为中心,对真理的解释,由主体适应客体转为客体适应主体。这种转向是由王阳明开始的,由泰州学派走向了极端,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贽是这个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一、李贽生平 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出生在一个教书匠的家庭中,死于公元1602年,福建泉州人。他的祖上曾航海经商,父亲教书为生。从他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开始做河南教谕到他五十四岁辞官,流于黄安麻城,晚年开始讲学,对当时的伪道学有了很多披露,对封建的礼教也有了很深刻的批判,后来因为遭到当局的破坏,以“敢娼乱道,惑世乱民”的罪状,押入监牢。后来不得已自杀在监狱中。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卓吾大德》等书,其中《焚书》等为当时的畅销书,轰动一时。 泉州曾经是宋朝时期,世界上的第一大海港,因为朱元璋的封海政策使得当地经济一度萧条。李贽的祖上由第一大商户沦落为教书匠家庭,这也为后来李贽为商人张口说话,奠定了基础。谈及他的辞官原因,我认为是有两个原因的,当时在他事业中兴的时候,他辞官不做,在当时被称为“有家不回,有官不做”的李贽人生中的两大怪事之一,对此,首先,他不愿和表面孔孟,实为收敛财富,追求名利的官场势力为伍;其次,他追求自由,向往自由,对自由有着和别人不同的见解,人生的自由不在于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于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在他保证了家人温饱的情况下,在不想做官就可以不做官的情况下,由于对自由的向往,他辞官也不是很突然和意外的。这对以后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先决的条件。 二、清净本原 李贽擅长史评,其中对佛学的点评最多。在他的佛学思想中,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清净本原”的观点,首先,他认为“凡能生者,皆为二,不为一,天下外物皆生于二,不生于一”。阴阳本是世界的本根,在气之上,无他更能生者,夫妻为人之始者,所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和朱子的“理生气”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夫,厥初生人,唯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为何太极之有?”山河大地,都是生于阴阳二气,但是山河大地又和佛教的“清净本原”为体和用的关系,本原和表现的关系。“若无山河大地,不成清净本原矣,故谓山河大地即清净本原可也”《焚书》。“本原”本来就是形而上的概念,就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