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军事的观念 在对于战争的态度上,孔墨二者都是不赞成的,但是出发点却有所不同,儒家从道德方面考虑,而墨家从实际利益考虑。 孔子曾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足见他对于军事战争的反对态度。儒家反战,主要因为其“不仁”。这在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扬中能见其端,“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杀人以求之乎?”(《孟子·尽心下》)由此可见孔孟都认为战争非仁者所为。 而墨家反战,主要因为其“不利”。首先,战争太过劳民伤财,荒废农时,对对战双方来说,于国于民都只有坏处没有益处;其次,在战争中虽有少数战胜者得利,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更多人利益的受损。因此墨子也反对战争,这在其“非攻”的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四、认识论上的区别——名实之辩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子路》)这体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他认为要解决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复周礼的权威,而周礼的主要内容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5]17。据此,孔子提出了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每个人身在其位,就应该具备这一身份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并得到相应的对待。孔子的正名思想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的,他想通过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来纠正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挽救依然崩坏了社会秩序。 墨子则将“名实”关系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讨论。他认为“名”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名称,若只知道概念或名称,而不懂得从实际上对事物进行选择区分,就不能够形成真正的知识。而对于“名”与“实”如何做到相符的问题,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客观标准,一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上的圣王经验为依据;二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考察人们的直接经验;三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付诸实施,看其是否真对国家、人民和百姓有利。可见墨子认为只有实际经验才能使名实统一,也体现了身为小生产者阶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五、结语 总的来说,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因其所代表的政治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盛行以及墨家思想的堙没,也与其各自所服务的阶层脱离不了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都在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社会的问题,这份精神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桐龄.儒墨之异同[M].上海:上海书店,1992. [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孙中原.墨学通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4]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