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幸福和德性的获得 对于善的追求,对于幸福的追求,无论是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还是今天的人们,都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善和幸福的追求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具有理性的个体。可以这样说,“一切运用推理理性的研究活动,都追求某种善”[5]。个体所具有的理性推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促使个体去追求善和幸福。在日常的生活中,个体在面对选择和进行判断时,往往是希望得到好的结果,这一好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对善和追求对幸福的向往。亚里士多德把快乐当成灵魂的习惯,灵魂在追求善的过程当中,快乐作为幸福的条件之一,对于快乐的追求是个体在达到善的组成。对于快乐的追求,符合人性趋利避害的天性,“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3]。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是更加愿意接近,对于恶的事物则会躲避。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研究,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如何获得幸福?有德性的人可以获得幸福;失去德性的人可以获得幸福。幸福是被人广泛享有的。获得幸福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努力获得。对于主体来说,幸福是一种被广泛称赞的事物,并且是人人所敬畏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会称赞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总的来说就是称赞那些具有德性的人和事物,人和事物是德性内容的载体,我们真正所称赞的也应当包含德性本身。我们赞美那些美好的、高尚的、善的行为和事物,我们赞美幸福,幸福是善的是合德性的。主体在实践中倾向于从事一些有德性的活动,人们对其行为活动的赞美,使实践活动趋于完成,与此同时主体获得了幸福。幸福是这样的一个事物或者说是这样一种状态,它是值得崇敬并且完善和美好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获得幸福,有这样出发点的人类行为是善的和神圣的。在现实实践的活动中,对于德性的践行和获得是具体和确定的。如何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适度原则是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的基础。首先,适度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主体的行为不会过度或者不及。第二,将善的或幸福目的作为实践行为的出发点,一般地认为,好的和善的目的会达到幸福。第三,德性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德性的获得就有多种尺度和标准。亚里士多德的善的理念,幸福的获得,以及人所具有的德性是古希腊哲学或者说德性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每个社会的进步都是如此,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从先贤的智慧之中选取可以促进问题解决的方法。 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于幸福的问题、关于人的德性和对于善的追求历来是哲学家和普通人所关心的,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以前所探讨和研究的事物,对于当今社会仍旧有着重大的意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生活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生活在制度与法律之中,生活于道德与习俗之中,就必然要面对这些人类永恒的母题: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什么是至善?组成幸福的要素是,快乐、金钱和荣誉,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在现代,幸福当然包含以上内容,但是现代的幸福更加注重主体的心理感受,就是说幸福是一种更加个人化的东西,对个体的关注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现实。亚里士多德说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努力是获得幸福的途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对于个人的努力是肯定和赞扬,社会提供给其中的成员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其成员的个人努力得到实现,最终获得幸福。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所组成,由个体组成了集体。社会关系的一个表现是道德关系,现代社会的法律可以对其中的成员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执行,但仍旧存在一些法律所不能干涉而关系到个体道德行为的现象。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不会去实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同时一个有德性的人会是一个高尚的人,值得崇敬的人,他的行为在适度的调节之下是合理的。对于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幸福和德性的观念,应当保持一种科学的信念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益之处应合理利用,但对于其思想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要坚定地摒弃。社会的进步需要先进的理念做理论支撑,要将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途径。对亚里士多德的善的理念、幸福和德性和其他伦理思想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之道。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罗国杰.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卢克来修.自然与快乐[M].刘玉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