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提出后,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的系统阐发下得以丰富和深化。在160多年的世界工人运动和现实社会生产的推动和检验下,此说也得以不断反思和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追求的最终社会价值目标。人的思想解放,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偏远地区,西藏社会发展起点低、传统信仰浓厚和当前复杂境外环境都使藏民族思想解放变得曲折而漫长。 关键词:西藏主体民族;思想解放;长期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35-03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人的解放学说的系统阐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现实道路的探索。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观点,马克思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完成人的政治解放,只能达成资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而广大劳动者仅能获得政治形式上的解放和法律规定的平等。主张消灭一切私有制、阶级和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劳动者)谋利益的最新类型革命,它担负的是人类解放。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主要强调的是改造私有制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显然不够彻底。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中,马克思将新世界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改变世界,进一步把人的解放活动由社会革命实践拓展到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述,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 西藏的和平解放、平定叛乱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造,完成了西藏社会形态的改造。要实现西藏主体民族的彻底解放,则需继续进行西藏地方的全方位改造,尤其是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藏民族的思想改造。深刻剖析藏民族的思想解放的长期实践性,对于民族学界和少数民族工作中涌现的简单激进的提法和做法,也算一种忠告。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新探 马克思在完成自身政治立场转变过程中,提出人的解放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解放学说又得以不断深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丰富了人的解放学说。在《提纲》中,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哲学时,就已把自己新世界观建立在了实践基础之上,并将实践观贯穿文章始终。实践作为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改造的物质性活动,改造的范围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对私有制社会的所有阶级和阶级统治的消灭,主要完成的是旧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的改造。从实践客体范围上看,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精神素质的极大提高。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绝对离不开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自然部分和思想领域的彻底改造。 第二,社会生产力标准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特征,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重要保障和社会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社会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的主题是一致的。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时候,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是其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矛盾统一体。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容虽多,但其最根本的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才会成为可能。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就是人们的劳动及劳动能力,它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没有劳动,社会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将无从产生。其他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活动都无从谈起。劳动能力,即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更能体现社会发展水平。当社会劳动及其水平显著提升时,社会的性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会不断和谐,人的自由存在就会自然表现出来。
第三,实现人的解放,离不开对已有思想的改造和批判。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劳动资料作为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但是任何劳动资料的推出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及其综合素质。生产力的发展除了能直观地表现为生产工具的越发先进外,更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上。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劳动者全面上佳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其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则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达成已有认识与现实的一致和适应,就要不断反思和改造已有思想认识。辩证法告诉我们对任何现存事物(包括已有的认识)的理解,必须包含对其所做的否定理解,要能看到任何认识相对的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崇拜任何权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身)。只有立足实际,不断反思和批判已有思想认识,才能不断推动已有真理性认识更加接近事物本身及其本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