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期人生——音乐升华期 1826—1829年间门德尔松深受柏林大学地理历史以及美学思想的影响,在柏林歌唱学院亲自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在巴赫死后79年间没再演出过,这次重演引起了热烈的反应 和对巴赫作品价值的重新认识,有力地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管弦乐序曲《寂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从1829年20岁开始,就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和航行。他游历了英伦三岛、 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国家,体验了巴黎等国上层社会的音乐生活,受益匪浅。同时他还拜访了德国的海涅以及肖邦等艺术家,共同探讨人生及音乐。作为指挥家与钢琴家的门德尔松,也酷爱文学和美 术。他喜爱优美的风景,每到一处,总要留下几幅素描和水彩画,与此同时也把这种爱好体现在了他的音乐上。在游览苏格兰和赫布里底群岛时,他孕育了《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的构思。在这期间,完 成了管弦乐序曲《赫布里底群岛》(1830)(也称《芬格尔山洞》),《第四意大利交响曲》(1833年),《宗教改革交响曲》(1830—1832年),《第一钢琴协奏曲》(1832年),《无词歌》(1834 年)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三)晚期人生——辉煌的音乐作品期 1835—1843年间,他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音乐厅(Gewandhaus)管弦乐团指挥。在莱比锡组织“历史音乐会”的系列活动。1843年,他建立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在其任教。门 德尔松,以他在音乐界的威望,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音乐生活做出重要贡献,并为后来德国古典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有清唱剧《圣保罗》(1834—1836), 《伊利亚》(1846),完成《苏格兰交响曲》(1842),管弦乐序曲《美丽的梅露辛娜》(1833),钢琴《严肃变奏曲》(1841),《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44),其余7册《无词歌》及大量的合唱 与重唱作品。由于超负荷的工作消耗了他的精力,在挚爱的姐姐芬妮逝世半年后,门德尔松于1847年11月卒于莱比锡,年仅38岁。 二、门德尔松的多重身份 (一)作曲家 门德尔松的音乐虽然不能深刻地反映现实,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感情,戏剧性的冲突和深刻性及英雄性,但其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结构完整,从所选的内容和题材到所用的手法都有其自己 的独特风格。所以,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论对于德国或世界来讲,仍不失为可贵的文化遗产,不失为人类文化,尤其是德国音乐文化传统的优秀代表。 (二)指挥家 出色地完成了1929年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演出,引起人们对被遗忘的巴赫作品注意与重视。巴赫在音乐史上得以确立为世人所公认的地位,是和他对巴赫音乐作品的发掘分不开的。1835年 出任莱比锡乐队指挥,他在提高乐队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对近代音乐演奏事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家 作为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创办人之一,他对近代音乐教育事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其他伟大作曲家比较起来,他不够深刻严肃和伟大,但是,他的创作是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范,是美好悦耳的典范。 三、钢琴作品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的创作很丰富,包括5部交响曲,7部管弦乐序曲,3部清唱剧及赞美歌,诗篇,经文歌等宗教题材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钢琴作品:为钢琴做的《无词歌》8集,为钢琴和小提琴写了数篇 协奏曲,还有许多奏鸣曲及重奏的室内乐作品。门德尔松作为一名钢琴家,他的创作与演奏与当时炫耀表面技巧的钢琴演奏风格决然不同,他在运用钢琴的技巧方面很谨慎,绝不滥用,继承了贝多芬, 莫扎特的优良传统。他的钢琴作品包含以下特征: 第一,通过生活中习见的体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具体。例如《无词歌》第27首《葬礼进行曲》,柱式和弦以及三连音的运用使得全曲充斥着悲伤的情怀。其中一段音乐材料模仿了钟声,使 人们自然联想到沉重,悲痛,感伤的葬礼场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痛苦的感觉,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注重自我内心情感抒发的特点。 第二,富于歌唱性,接近当时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声乐曲,有些像是带伴奏的独唱曲,有些像二重唱,有些像是四声部的合唱曲。例如钢琴幻想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优美的旋律线条仿佛是在 诉说,在歌唱着门德尔松的一生,通过对一朵玫瑰在盛夏中的环境里生存景象的描写,将凄凉,感慨的思绪很好地融入了音符中,使得这首钢琴曲不再是旋律线条的拼凑,而是一位歌唱家在歌唱自己的
一生,发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