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红色经典的阐释空间与改编原则

时间:2014-04-09 15:15 点击:
[摘 要] 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是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诗;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认知、教育、审美和娱乐、消遣价值,存在着相当广阔的阐释空间;红色经典的改编是建构,而不是解构,改编者的心态必须是郑重庄严的,可以有

  [摘 要] 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是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诗;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认知、教育、审美和娱乐、消遣价值,存在着相当广阔的阐释空间;红色经典的改编是建构,而不是解构,改编者的心态必须是郑重庄严的,可以有市场化的功利追求,但不能作为惟一目的,作为二度创作应该掌握好“度”,红色经典改编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原则,应遵从“信、达、雅”的总的原则。

  [关键词] 红色经典;阐释空间;改编原则

  红色经典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模糊、存在着争议的概念,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十七年”时期创作的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如《红旗谱》《红岩》《红日》《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等等,应该是红色经典的主要文本,也是红色经典被当下影视界改编的主要对象。

  文学经典改编成影视作品是文本阐释、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纯文学文本产生通俗文学效应的主要平台,是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茅盾、巴金的代表作品都一度、再度被改编成电影;《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也数次被搬上银幕和荧屏。这些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超越时空的名著经典成功改编后的广泛传播,滋润了一代代人的情感、提升了一代代人的灵魂、形成了一代代人的难以磨灭的文学记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是共产党人发动民众、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反抗强权、抵御外辱、建立民主国家的精神秘史;是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诗;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最主要的精神食粮。红色经典中的代表文本至今也蕴涵着相当丰富的认知、教育、审美和娱乐、消遣价值,存在着相当广阔的阐释空间,所以才激发了当下影视界一波又一波的改编热情。

  近年来,由红色经典改编的一些影视作品相继热播,引发了观众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争议,如改编电视剧《沙家浜》和《林海雪原》虽然明星云集,由于对原著意趣的伤害和人物关系的扭曲,招来骂声一片;《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等电视剧由于改编的适“度”,则获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首肯。对红色经典该不该改编及怎样改编的相关问题。《人民日报》、“光明网”“新浪网”等媒体都发表文章或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文艺研究》编辑部)陈剑澜认为:这些作品产生的背景、遵循的创作思想、实现的社会功能以及发挥影响的模式,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学越来越远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福民认为:红色经典以精神方式参与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程,红色经典既是历史叙事,也是历史本身。任何红色经典的改编都是一次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生活趣味的展现。(武汉大学)樊星认为: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红色经典的回归除了精神意义之外,还蕴涵着深长的历史意义。(中国作协)雷达认为:不少改编者把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看得过于简单,看不到巨大的难度和对作家思想艺术准备的严格要求。从以上并不完全但已具备代表性的专家观点的转述可以看出:除少数专家不认同红色经典的当下影响之外,多数专家都认为红色经典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具有现实的精神意义和深长的历史意义,认同红色经典的改编的价值;只是多数专家认为改编者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美学理念、艺术准备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颇或缺失。至于红色经典在哪些方面存在着重新阐释的空间,在改编(重新阐释)中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原则,专家们都还没有来得及作出系统的论证和解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