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红色经典的阐释空间与改编原则(3)

时间:2014-04-09 15:15 点击:
达是通达、畅达、豁达之意,孔子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些圣人之意用于红色经典的改编上,就是要求改编的作品首先在立意上与原作通达,其次改编作品本身的立意、结构也要通达。这样,

  “达”是通达、畅达、豁达之意,孔子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些圣人之意用于红色经典的改编上,就是要求改编的作品首先在立意上与原作通达,其次改编作品本身的立意、结构也要通达。这样,“达”也有两层含义:首先要求改编的影视作品在立意上与原作相通、相达,要注意葆有并强化原作在中老年接受群体的审美记忆,同时也能满足青少年接受群体的审美期待;其次改编作品本身的立意、结构也要通达、畅达、豁达,不能模糊、不能阻滞、不能错位。如《红色娘子军》,从90分钟的电影改编成二三十集的电视连续剧,继续彰显、表现“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天下情怀和传奇故事对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有吸引力,都会产生感召效应。编导从史料中去探求,发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想象和创造可能的、具象的历史情境,扩充不与原著相悖的人物关系。使往昔的革命斗争场面在一种崭新的艺术平台上,以清新优美的形式再现。

  “雅”指的是改编作品应该在“信”和“达”的基础上保持并争取提高原作品的文学艺术品格,也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发挥影视艺术的优长,利用蒙太奇手段,增强改编作品的形象性、可视性、感染性;其次是场景、服饰、装备、人物对白等艺术元素、艺术手段的处理和运用,都应该追求与相应的社会历史、人物身份及性格的高度契合,追求那种和谐雅致的艺术美。

  “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能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冒险欲望、审美期待,也能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所以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青睐,进而取得高票房、高收视率,其内在的原因是这些影视作品以其红色题材表现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而情感和价值取向的性质又是大众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改编者应该明白其中的奥妙,要遵从规则,把握好改编的“度”。红色经典的改编,不能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片面强调娱乐性与卖点,改编者要有社会良知与责任意识,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要有充足的艺术准备,要有定位准确的美学观念,并遵从相应的改编原则,才有可能创作出既卖座又叫好、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质兼美的红色经典改编作品。

  [参考文献]

  [1]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 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潘辛毅(1957— ),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