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12~18岁)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当代青少年处在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社会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现实的期望和要求提高。青少年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必将产生全新的精神需求。而唯美或热血主义的动画作品表现为画风、情节之美,潇洒、动感,加上塑造的角色形象紧跟随时代潮流,正好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追求。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流川枫,吸引了一代代青少年的眼球,畅行不衰。动画作品中极具诱惑力的俊男美女,精灵古怪的萝莉、正太,加上秋波流溢的眼睛和飘逸的长发,以及精致华丽的服装行头,这些流行审美观念的大胆运用,吸引着无数青少年沐浴其中。或许是角色的设计与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得益彰,成为青少年受众喜欢的重要因素。 (四)成年(18岁以上)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动画不只是“低幼人群”所专有的,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各种各类的动画片、动画角色同样吸引着成年观众。例如,我国以儿童动画片引进的《蜡笔小新》,在日本却很受白领人士的喜爱,主角小新成为三四十岁具有沉重压力的日本男人的折射,所以这部动画作品看似是儿童卡通片,但是其要表达的深刻的意义则同样适合成年人观看。 再者,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大都具有成人意味。作品的主题不只针对少年儿童,还关乎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保,对成年人同样具有吸引力。比如《龙猫》主要讲的是亲情,并且还带有成年人已经逝去的久违的纯真;《红猪》中波鲁克的孤胆英雄侠气,《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主人公的年轻、纯真,但其行为表现却带来了深沉而严肃的心灵冲击。宫崎骏与吉卜力工作室取得社会认同和经济的成功,多是来自于成年受众,这些人通常是票房的支撑群体。由此,吸引成年人的动画角色,最重要的是角色形象要彰显个性内涵和醇厚情感的表达。 三、动画角色对不同层次受众的影响 (一)动画角色对婴幼儿的影响 婴幼儿的动画角色在成人看来可能是非常无聊和单调的,比如《天线宝宝》中四个宝宝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词句、短语或者动作。然而,重复却是婴幼儿认知事物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这些动画角色能使婴幼儿很好地发挥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听说能力。好的动画角色行为富有教育哲理,对婴幼儿的成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幼儿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受到启发和教育;好的动画角色也能够很好地通过视觉造型传达出角色本身的内在气质,对幼儿在自我意识、情感健康及交流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消极层面看,不好的角色可能具有较强误导性。这些动画角色的行为方式极有可能会诱导婴幼儿去模仿,从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他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最终,这些“早期经验”很容易累积到成长的经验中,虽然故事早已忘记,但“经验”却可能残存在意识深处。甚至这种行为方式会在他们(她们)之间“似瘟疫般”的相互影响。 (二)动画角色对少儿的影响 动画角色们充满奇思妙想的想法,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其幽默滑稽的表演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少儿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充满了兴趣。动画作品中的角色针对少儿的好奇心,通过行为方式或表演方式做了很多形象且生动的回答,使他们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满足了求知的欲望;动画角色还肩负着道德教化的作用,给模仿意识很强的少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范人物或规范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具有正确是非观和良好的道德品格。动画角色给少儿的成长既带来了快乐,又丰富了他们的童年。
但是,家长应引导孩子观看动画片要适度。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家长不多加管制,既浪费时间,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最终不愿意和同龄的儿童接触,或者待在房间里不愿意亲近大自然,甚至有可能患上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