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是一篇具有高度理论性并符合文体要求的“论文”。在这篇总结历史经验的长文中,作者从人的本位出发,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个奴隶”。他将中国的历史归结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将希望寄托于青年,强调“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文章情感酣畅淋漓,激情澎湃,把高度的“理论性与生动的形象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人肉筵宴”说明复古主义,赞美“中国固有文明”;通过“这人肉筵宴的厨房”说明军阀统治下中国的黑暗和肮脏;通过“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说明现在青年的使命是何等的迫切和严峻。 4学习鲁迅,认真抓好鲁迅作品教学 4.1学习鲁迅“立人”精神 学习鲁迅,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立人”精神,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铁骨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人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有爱心和耐心去面对身边的弱势群体。 4.2学习鲁迅作品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语言个性化,风格独特化,含义深刻隽永、幽默、犀利、简洁干练;善用比喻、反语,极为形象传神。 语言含蓄有味,也是鲁迅作品的一种艺术特色。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到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时,他是这样写的:“当时上海的报刊都不敢刊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刊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和“不屑”三个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上海的报界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不敢”,是指那些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报刊,他们认为这样的大事件应该及时报道,但是慑于反动派的血腥镇压,而不敢刊载;“不愿”,是指那些自诩中立、自命清高的报刊,为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而“不愿”刊载;“不屑”,是指那些顽固分子,坚持反动立场,对革命青年的流血牺牲持漠然视之态度。在他们看来,革命青年惨遭杀害是咎由自取,所以“不屑”刊载。 4.3多元化地解读鲁迅作品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而检验某一思维是否属于创新思维的标准有三:一是独立性;二是发散性;三是新颖性。所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正是为了达到或符合创新思维的三个标准或要求。因为,要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具有独立性;解读结果的多元化,没有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和新颖性,那是不能实现的。 4.4教好鲁迅作品心得体会 既要结合鲁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又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做到与时俱进,把鲁迅融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领域中,深刻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充分感受鲁迅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与人格魅力,从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陶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