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诗;意境 1意境 什么是诗的意境?意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为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使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建。 2感悟意境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往往比较短小,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一味的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把字词句落实得太实,规范得太严,把活的语言变成死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无法感受诗的整体美、意境美。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使学生在这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中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的相遇,唯有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意象的重构才能使学生走进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和感应,从而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感悟意境的方法 3.1图文结合,想象意境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多是山水诗。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不同于一副山水画,它反应的不仅是作者的意趣、情致,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借助景致抒发出来。没有画意,诗情就不浓。借助于课文中优美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知会文义,这是再现古诗意境最简单、直接的一步。 例如:杜甫《绝句》中就有四幅画: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鸣柳图;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冲天图;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山积雪图;门泊东吴万里船——吴船待发图。四句诗相映生辉,共同组成一副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连环画,学生通过这些图画的直观观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可爱,不难体会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3.2抓住诗眼,感悟意境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苦心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自古以来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之说,又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了炼字的讲究和艰难。一首好诗是作者推敲出来的,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得全句游龙飞动的,便是“诗眼”。因此,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对关键字的反复探究、体味。且让我们看看名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王安石名篇泊船瓜州时,如何引导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细细揣摩: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的一个字用得特别妙,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了,“绿”字用得特别妙。据说,作者最早不是用“绿”,而是用“到”。后来又换成“过”、“入”、“满”等十来个字,最终定下“绿”字。这个绿字到底好字哪里?我们一个个摆到原句试试,先把“到”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太好,因为“到”体现不出春风的动感,与其它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只说明春风来了而已。 生:春天来了,江南有颜色的变化,但“到”字体现不出来。 师:是的,这样太平淡了,没有诗味。那“过”怎么样呢?
生:不准确。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态,但没写出江南岸的景色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