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对应的反面角色——帕克和迈尔斯上校,代表了集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于一身的人类生态灾难的始作俑者,其利欲熏心地运用强大的武力摧毁了梦境般美好的潘多拉星球,最终在一切生灵的抵制下失败地被赶回地球。这一结局,是对西方文明与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破坏性索取的警示,表现了导演尊重自然、人性回归的中心立场。 原型三:纳美人与母亲树爱娃 纳美人在身形体貌、衣着配饰、生活环境、沟通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带有浓重的土著色彩,这样的联想,赋予纳美人“被侵略掠夺的弱势种族”的原型,其深远含义直指美国历史中因资源掠夺和种族歧视发生的诸多战争。 而他们的母亲树爱娃,则是大自然的象征,远古神树的原型复活,她如同一位母亲养育和保护着潘多拉的所有生物。她所孕育的高等生物——纳美人,从诞生就具有感知一切生灵,与其沟通对话的能力。即便是在迫于生计的杀戮之后,纳美人依然为死去的动物祈祷。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对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模式,比地球人更具有善和人性的光辉,这正是爱娃所隐喻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普世价值观的彰显。故事的结尾,正是依靠这种神秘力量,召唤出潘多拉的一切生灵合力击败了高科技的人类侵略者,纳美人成功大逆转。这个结局暗示着人类科技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悬在人类头顶的双刃剑,最后的救赎依然来源于灵魂的精神力量。 二、影射的文化现象 除了3D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视听震撼,还原阿凡达中的隐喻原型,我们不难发现阿凡达讲述的只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殖民主义,种族主义,能源问题,人性沦丧,环保问题、跨文化交流,等等。但导演谈文化、谈现实的叙述方式却极为巧妙,达到了不着痕迹的效果,更多的是让观众自省。例如,将曾经发生的、很多人至今不能正视的血腥人类历史通过潘多拉星球逼真的画面进行了还原重现。当观众亲眼所见潘多拉的“梦境”被战火毁灭时,那种由心底油然而生的痛楚和悔恨,远比历史课本和任何说教来得深刻与真实。同样,通过近乎逼真写实的描述未来地球和潘多拉在生存环境及能源物产等诸多方面的迥异,将老生常谈的环保节能、地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展现得一览无遗,并且变得如此鲜活与惊心动魄,让人无法逃避。再看导演对纳美人独具匠心的设置:他们用大辫子与动植物进行沟通,感知身边的万物。甚至他们对待敌对的人类成员——杰克,亦没有杀戮,只是让族人传授给杰克他们的生存之道,目的是“教他们(地球人)学会尊重我们,尊重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细节事件的描述,在观众的脑海中拼凑出这样的形象——这种非人类的高等物种具有与自然的“完美”沟通,对自然充满敬畏与尊重,视自己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正是对曾一味崇尚高科技,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人类现实的反讽。而纳美人对待“他文化”的宽容,也让观众不由得反思: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若不能摆脱民族中心主义,对他文化进行换位思考,如何能扫清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如何为全球的交流融合提供一种可能。
纵观全片,导演卡梅隆利用先进的3D技术让《阿凡达》达到视觉效果的巅峰,创造出这个虚拟的未来世界,对比出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完美,其打动人心的隐喻内核必将逼迫终日忙碌的人们在那一瞬间去思考人性的真善美。这样的电影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发挥着超越电影范畴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