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阿凡达》的启示:以隐喻的方式谈文化(3)

时间:2014-04-14 13:36 点击:
三、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相较之下的中国电影,真让人唏嘘不已。中国电影多为快餐式的高产作品,其拍摄时间短,成本低,商业意味浓重,缺乏内在的文化精神。其市场化的利益驱动,致使许多电影人丧失了对内心精神的渴望

  三、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相较之下的中国电影,真让人唏嘘不已。中国电影多为快餐式的高产作品,其拍摄时间短,成本低,商业意味浓重,缺乏内在的文化精神。其市场化的利益驱动,致使许多电影人丧失了对内心精神的渴望,只是一味照搬西方的技术与特技,追求场面气势的恢宏与华美。其作品即使视觉上满足了商业运作的游戏规则,但由于缺乏内在的精神性与文化性,往往很快被淡忘,不能成就为经典。《英雄》《三枪拍案惊奇》等诸多影片均是此类电影的代表。而《阿凡达》的成功再次警示中国电影人,电影的精神性才是电影的灵魂。精神内核的缺失,使得电影徒有绚烂的外表,却不能触动人心深处的那份柔软。

  《阿凡达》的成功,同时也启示了中国电影人所谓的文艺片,能否换种方式谈文化。不是通过惯有的道德说教,或是直白地将历史重复再现,而是通过一些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或者一些新颖的电影载体与技术手段,不着痕迹地讲述文化问题,让观影变为自觉的自省过程或者有趣的文化实践历程。这样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停留在认知的表层。阿凡达的诸多角色与剧情的设定,均附着了隐喻的深刻性,其原型背后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绚烂唯美的视觉画面与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自然流露,击中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这样巧妙的手法,让同是讲述文化传承的中国电影《孔子》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老套的剧情,枯燥直白的历史回放,甚至还出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错误解读,这些诟病让这部电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网上恶搞的对象,两种迥然不同的境遇真是可悲可叹啊!因此,《阿凡达》提醒中国的电影人,文化需要沉淀。一部《阿凡达》,酝酿了14年,拍摄了4年,耗资5亿,聚集了几百人的团队力量,这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大整合,更是卡梅隆14年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的沉淀。没有这样的深刻挖掘和潜心苦研,难以成就今日的经典传奇。

  《阿凡达》的成功还告诉电影人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运作电影。面对欧美大片不断登陆内地市场,其声势与票房的日益高涨,让中国电影人的境地日益尴尬。而中国制造的所谓大片却只能在本国市场耀武扬威,在国际市场却经营惨淡,更别说角逐奖项。在国际知名影展斩获奖项的黑马,其国内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对于这样的怪圈,《阿凡达》的成功运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阿凡达》在上映之初就设定了许多议题,如环保、人类危急、种族问题等。这些议题的设置,着眼的是全球的观影受众,是人类共同文化与问题的探讨,这使得影片更加能为多重文化所接受。同时,在电影的细微处导演植入了多国文化元素,如母亲树的影像类似印度文化的菩提树,纳美人的自然观类似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等等。这样的多元化体现,使得整部电影的接受度被提高,可以在不同国度的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导演宣扬文化的手法也是浅显易懂的,并带有浓郁的经典好莱坞特色,这使得文化的解读更为顺畅,不会出现类似当年《十面埋伏》在国际影展上被误读和曲解的局面。

  由此可见,如果说中国电影在其技术手段上落后西方电影近50年,那么在其策划与运营上则落后西方远不止50年,而在其精神文化的赋予与艺术表述上则更是相距甚远。《阿凡达》的成功给尚未跟上时代脚步的中国电影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参考文献]

  [1]周南焱.国产片与《阿凡达》差距有多大?[N].北京日报,2010-01-14(013).

  [2]孟洋.潘多拉与盖亚的博弈——浅析《阿凡达》的隐喻与启示[J].艺苑,2010(03).

  [3]邱蓓,邹惠玲.《阿凡达》与印第安文化历史的互文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羊笑亲(1979—),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设计学。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