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与陶渊明诗文中的“性”字涵义相似或相关的“性”字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再次讨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性”字和其在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中的涵义之间的承接性,最后论述陶渊明“性”字的独特性,从其在上下文语境和全诗诗意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和做人原则。 关键词:性人性天性自然 “性”属于儒家哲学的概念。 《礼记·中庸》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①1625 这表示,人性是源于天道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天赋人性叫做“性”,性之本原于天,而不可易。“诚者,天之道也。”①1632天道就是诚,而人性源于天道,所以人性也要追求诚。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 《孟子·滕文公上》有: 孟子道性善。② 《孟子·离娄下》有: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汉赵岐注:“今天下之言性,则以故而已矣。以言其故者,以利为本耳。若杞柳为杯棬,非杞柳之性也。”言天下万物之本性,当顺其故则利之也。改变其性则失其利矣。若以杞柳为桮棬,非杞柳之性也。两句结合来看,孟子言人的“性”先天就潜伏着仁义因素,只要顺应着这种仁义因素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发展出仁义之德。 《孟子·告子上》有: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汉赵岐注:“人性生而有善,犹水之欲下也。所以知人皆有善性,似水无有不下者也。跃,跳。颡,额也。人以手跳水,可使过颡,激之可令上山,皆迫於势耳,非水之性也。人之可使为不善,非顺其性也,亦妄为利欲之势所诱迫耳,犹是水也。言其本性非不善也。”这表示,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一样。如果人性不善,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的,而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由天赋予的,因为天道就是诚,所以人性的本质也是诚。人性先天就潜伏着仁义因素,是向善的,所以人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要不断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摒弃世俗欲望的侵袭和腐蚀,保持人性至纯至善的本色。陶渊明诗文中的“性”与儒家哲学中的“性”是一脉相承的,在陶渊明的诗文中,田园象征自由,飞鸟象征自由,陶渊明反复诉说自己对于田园、飞鸟的发自天性的热爱,实则是在诉说自己对于自由的发自天性的热爱,所以说陶渊明的本性等于酷爱自由,在历经仕宦沉浮、人世沧桑后,陶渊明依旧眷恋于田园、向往于飞鸟,这是本性使然与自我完善的结果。 《归鸟》有: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