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屡次出现飞鸟意象,如《饮酒》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咏贫士》其一:“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皆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向往自由的象征。 王瑶(1914-1989)注曰:“诗中歌颂归鸟,如‘岂思天路,欣及旧栖。’等语,都与‘羁鸟恋旧林’同义;当与《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③由此可知,此诗应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之作,诗中的归鸟意象以及词句所隐含的寓意应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引起格外注意。 一章,写远飞思归,思归原因。“和风不洽,翻翮求心”中用“和风不洽”影射动乱政局,在此乱世中,诗人及时归隐,在闲静的田园生活中去探寻己之初心。二章,写归路所感,归心坚定。“虽不怀游,见林情依。”用归鸟眷恋树林比喻诗人眷恋田园。“遐路诚悠,性爱无遗”写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无怨无悔,出之于自然,归之于自然,这是本性所使,亦是出于本性之爱。三章,写喜归旧林,旧林美好。“岂思天路,欣及旧栖”中用“天路”比喻显达仕途之路,“旧栖”比喻闲静隐居生活。“日夕气清,悠然其怀”意同《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四章,写归后所感,归于本性。“戢羽寒条”比喻诗人安贫固穷;“宿则森标”比喻诗人立志高洁;“矰缴奚施”比喻险恶政局,“已卷安劳”言在乱世中诗人及时归隐田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这里,“性”字写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及时辞官归隐的原因——归于本初之志、本真之心。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性本爱丘山”之“丘山”与“复得返自然”之“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最早见于《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六十四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④陶渊明所言“自然”乃是来自老庄之哲学范畴,指自然而然、非人为之自由自在的境界。此处与“樊笼”对举,又有“自由”之义,即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在这里,“性”字指天道赋予的本性,诗人本有一颗自由心,无法忍受世俗名利的束缚和牵绊,所以及时辞官归隐了。 《归去来兮辞》: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正式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书。陶渊明辞官的真正原因乃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质性,天性、天资。《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性言,则见以为鄙。”⑤《说苑·建本》:“质性同伦,学问者智。”⑥“自然,自然而然,以自己本来之面貌存在,以自己固有之规律演化,无需外在之条件或力量。”⑦“质性自然”表明陶渊明天性追求一种自足自适、逍遥自得的自然之道,不喜世俗名利的牵绊,所以辞官隐居了。 《五柳先生传》: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是研究陶渊明的思想最真实可靠的材料。这篇诗作在陶渊明卒后三十多年沈约所作的《宋书·隐逸传》、卒后将近一百年萧统所作的《陶渊明传》、唐代的《南史·隐逸传》和《晋书·隐逸传》中都有引用。在沈约《宋书》本传中,沈约在陶渊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偐等疏》、《命子诗》四篇作品,可见这四篇作品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理解陶渊明性格、品质、政治态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其中开篇便引用了《五柳先生传》,并在引文最后特别标注“时人谓之实录”一语,可见陶渊明的这一篇自传,得到了与陶渊明同时代人的认可与肯定,是一篇记述翔实、可信的自传体。按逯钦立先生《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本篇约作于宋永初元年(420年),陶渊明56岁。这一年晋朝灭亡、刘宋政权建立,陶渊明在晋宋之交写下这样一篇表明心志的自传,肯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如清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卷七所论:“渊明以彭泽令辞归。后刘裕移晋祚,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之行也。潇洒澹逸,一片神行之文。”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