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致力于对人类存在可能性的探讨。昆德拉的过人之处在于他通过视角与声音的巧妙结合,让叙述者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审视人类存在的各种情境,又让叙述者从人物的特定情境阐发哲学性言论。视角与声音的独特运用,不仅使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别出心裁,更使作者的哲学思考与故事的演绎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场景智性的小说视角声音 一、绪言 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他明确指出自己小说创作的目的:“小说就是通过一些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思考。”[1]9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他探索“存在”的成功之作。作品描写了几个人物之间牵扯不清的爱与性的故事,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爱情的描写上,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爱、性的纠缠而上升到关于人生存在的思索,“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1]31相对于作品的主题、情节而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叙述方式要更为精彩,也更引人注目,小说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 二、叙述视角的交织与转换 在叙述文中,无论所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如何表现出来,都会存在一定的“视点”,也就是通过一个观察点展现故事。西方小说美学崛起的人物之一珀·卢伯克在他著作《小说技巧》中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的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的问题——调节。”[2]180根据对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视角可以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内聚焦视角又分为三种亚类型:固定内聚焦、不定内聚焦、多重内聚焦。[3]30 “不定内聚焦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作品由相关的几个运用内聚焦视角的部分组成。”[3]30叙述者如果将视角固定在某一个特定人物,从一个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必定会受到观察者视角及主观情感的限制。为了全面审视故事,了解人物具体情境,昆德拉采用不定内聚焦的视角,分别从四个人的角度来观察故事,将小说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限定在某一个或两个人的视角范围之内。四个人的视角,彼此独立又时常交织,演绎出一曲和谐的四重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托马斯、特蕾莎、弗兰茨、萨宾娜四个人的感受出发,通过四个人的视角来观察故事,并以多个关键词概括各个人物存在的处境。第一部分与第五部分都以轻与重作为小标题,从托马斯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世界、讲述故事。轻与重的两难选择正是托马斯人生的两难,他一生都在轻、重之间徘徊。在无复回归的世界中,他清醒地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就像一场永远不能成为正式演出的彩排,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图。从轻与重这样的主题词可以看出,托马斯是被作者置于“轻与重”当中进行追问的人物。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从特蕾莎的视角来探讨灵与肉的问题。灵与肉的结合是特蕾莎向往的美好生活,她一开始就视灵肉为一体,但她无可避免地经历了灵、肉搏斗和分裂的痛苦历程。从灵与肉的结合,到灵与肉的分离,再到灵与肉的回归,她的生活被分裂,灵与肉永不停息地抗争。在第三部分《误解的词》与第六部分《伟大的进军》中,小说从大学教师弗兰茨和女画家萨宾娜两个人物交替的视角来审视梦想、忠诚、媚俗、背叛等问题。第七部分:卡列宁的微笑,这一部分在时间上来说发生于第六部分之前,视角是托马斯、特蕾莎交替出现,是对两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的描写。这种不定内聚焦让读者听到了四个声音: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生活情境,这些情境偶有交集又彼此分离。同时,叙述者不时在这四重奏中出现,发表富有哲理的议论,扩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三、高高在上的叙述者 “叙述声音指的是叙事作品中,故事讲述的言语声音的发出者,通过作品中的讲述,人们可以听到出自于其中的声音。叙述声音制约着叙述的过程与所叙述的事件、人物等,因而,叙述声音实际上涉及的就是作品的叙述主体。即叙述者。”[4]52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这个行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叙述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分,“因为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达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4]50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可将叙述类型分为: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客观叙述者充当故事的传达者,在作品中一般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作价值判断。“干预叙述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或多或少地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评论的功能。”[3]49
在现代小说中,强调聚焦者、严格地控制聚焦是常用的手法之一,以达到叙述的客观性,从其美学目的和追求的角度来看是“求真”,是企图还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尽量避免叙述者的声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反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不仅不隐藏叙述者的存在,反而不断强调叙述者的地位和影响,并经常直接出场,进行富含哲理的评论。出场的叙述者站在更高的位置对故事中人物、事件做清晰的解说,这样的叙述方式契合了昆德拉“哲理小说”的创作理念,也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