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米兰·昆德拉——思索小说的践行者 米兰·昆德拉把小说与哲学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以哲学家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而是以小说家的方式来进行哲学性思考。他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把小说分为三种类型:叙事的小说,比如巴尔扎克;描绘的小说,如福楼拜;思索的小说。[1]66昆德拉把自己小说的创作定位于思索这一类,这种思索的小说不仅仅是单纯地讲故事、线性地交代叙事的进程,而是侧重于对整个人生存在可能性的智性思考。那么,昆德拉在小说创作中是如何践行他的思索理论的呢?他的叙事又是如何为他小说理论服务、怎样把哲理与故事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呢? 热奈特在他的理论著作《新叙事话语》中对叙事观察者与叙述者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简而言之,“视角研究谁看的问题,即谁在观察故事,声音研究谁说的问题,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视角不是传达,只是传达的依据”。[3]20视角与声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声的视角必须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则又受视角的限制,只有视角所见之事声音才能传达。视角与声音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道德差异等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叙述者更像一位高高在上的智者,是小说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的人,整部小说的叙事都服从于叙事者的提问与思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实际上就是一个与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保持一定距离的权威叙述者所进行的哲学思索。这是由昆德拉“思索的”小说的定位决定的。 当然,昆德拉并不是一味地进行哲学阐释,而是立足于小说,把叙述者自身关于世界、人生的哲学性思考与小说中人物的每一个境况相结合,正如他关于尼采“永恒轮回”思考时所说的“从小说的第一行开始,这个思考就直接地把一个人物——托马斯的基本境况引了进去。它把他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的回归的世界里的存在之轻”。[1]哲学的思考是纯粹理性的思考,它无关具体情境,小说的思考则是为了引出人物的基本生存境况,是针对小说中人物所做出的具体探讨。小说家不同于哲学家,小说家通过人物、故事、情节探讨存在,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提出存在的诸种可能性。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对各种处境本质的探询,使他的小说不采用外貌描写、背景介绍、心理描写等惯常的小说表现手法,为读者想象留下大片空间。昆德拉强调:“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1] 五、结语 传统小说重视小说故事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传神,环境描写力求以假乱真。昆德拉是位自觉地探讨小说可能性限度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打破传统的写作手法,通过视角的变换、叙述者干预、非叙述性话语的插入等方式来探索人存在的本质。昆德拉在小说中对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性思考,但他并不是要把小说改造成哲学,而是为了在故事叙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技巧揭示人的存在的方式,使小说成为精神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法)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