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寻找家园(2)

时间:2014-05-06 15:02 点击:
历史是什么?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v存在于史书中的历史只是一部分,我们正在经历的命运也是记忆之外的历史。历史不是宏大叙事,而在于活生生的细节,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一

  历史是什么?“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v存在于史书中的历史只是一部分,我们正在经历的命运也是记忆之外的历史。历史不是宏大叙事,而在于活生生的细节,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一分一秒的思考。诗人北岛在《证人高尔泰》中说“五十年代,他凭天生的体质,平过百米短跑的全国记录。也许老天给了他这副好身子骨,就是为了让他熬到别人熬不到的那一天,为人间的苦难作证。”在劳教期间始终随身的日记,那本由各色纸片凑成的“秘密文件”,包括《寻找家园》这本举重若轻的书,都是个体对时代与命运的记录,是个体独一无二的心灵史。

  记录是为了对抗遗忘。中国人的健忘表现在,对于某些“集体记忆”,就算国家不使人有意忘记,也会被整个社会无意识地忘记。“权势者和无权者之间有一个长期争夺的地带,就是话语权。”vi对于无权者来说,他们要的只是表达的权利,而权势者则习惯制造沉默,封闭和垄断全部的声音。在言论失去自由的环境里,罪恶往往能够轻易消逝遁逸。文字是那么脆弱,但却总在黑暗中为人们带来顽强的证据:思想曾经存在过。“胡风骨干分子”张中晓的《无梦楼文史随笔》、《狭路集》、《拾荒集》就是灯芯上最后的一点灰烬。

  知识分子为何记录时代、记录心灵史?我想,是为了反思。这种反思针对的是历史,更是人本身。萨义德说:“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把特定的种族或国家所蒙受的苦难赋予更伟大的人类范畴,把那个经验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历史从不消解任何东西,因此客观可信。历史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形而囊括一切。拨开历史迷雾,我们能得到规律和真理,分辨真实与虚伪。毫无疑问,历史可以权威地成为知识分子的思考对象与思维基础。从知识分子笔下的苦难,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民族的每一次创伤,受伤的都是无权者。知识分子正是其中的一员。吉姆·麦克奎甘在论及批判知识分子时,相应地使用了一个“不满文化”(cultureofdissatisfaction)的概念,并且指出,这种不满的文化以其不间断的对传统力量和现存秩序的反抗,而成为文化监督范围内进步间隔的主要动力,因此,它是所有官方文化政策驱之不散的幽灵。vii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始终都是为权势者所顾忌的。

  知识分子记录历史,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理解与认识;知识分子记录思想,对心灵在动荡与苦难中时刻牢牢把握。正是这样才使知识分子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进行反思。而这种真理代言人的身份,往往使知识分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也是许多知识分子漂泊一生的复杂动因。

  三、远离人群

  克尔凯郭尔把自己喻为一棵枞树:“私自地自我锁闭,指向天空,不投一丝阴影。”易卜生在《国民之敌》中说:“我告诉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壮有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鲁迅的枣树、周敦颐的荷花都告诉我们,知识分子是孤独的,清醒使他们“出淤泥而不染”、“风号大树中天立”。他们孑然一身,立于苍茫宇宙间。不湮没于铁屋子里未曾清醒的人群中,不攀附权贵寻找庇荫苟且一生,更重要的是,他们反抗自我,做到了对孤独最极致的演绎。

  知识分子是远离人群的。高尔泰执拗地说:“集体使我恐惧,我宁肯选择孤独。”viii知识分子远离人群,是出于对物质生活的警惕。他们的思想源自他们的生活,通过对人群行为和反应的分析,思考行动背后的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当知识分子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就会丧失对问题的感知能力。物质与精神,有时是互斥的。“随着肉体的复活,我的灵魂已走向死亡。我已经失掉自我,变成了他人手中一件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变成了物。人的物化,无异死亡。”ix同时,与人群论争需要勇气。关于真理的阐释,知识分子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此时关于问题的争论往往会带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在某种力量驱使之下,集体往往成为一种幌子,真正掩盖在下面的,是人性在无序中的畸变。当代历史中,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的数次冲击,从个体经历来看,无一不是这种情况。

  知识分子是远离权力的,他们如萨义德所言属于弱者、在无人代表的同一边。在高尔泰的经历中,有许多时候,只要他妥协,就会得到金钱、机会,就可能逃避追捕,获得宝贵的安全。然而他过不了自己的一关。一个人权稀微的社会,一个无权者自保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成为权势者。那么,知识分子可以选择成为权势者吗?答案是否定的。“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x鲁迅这样说。知识分子的自由,源自没有束缚的思想。一旦进入政治中,价值判断将不再纯粹,作为知识分子的思考即刻停止。知识分子不可能发表无私之论,不可能发表客观评价,因为其会有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团体。胡适曾在《说儒》中,将“儒”的语源考证为“柔”,“实际上是认同知识分子以其柔软可塑的特性,自然进入权力容器内”xi,在我看来,这是伪知识分子的矫饰之辞。进入权力体制中的知识分子,即使有心为自由奋斗,结果也只会是沦为文饰政客的刀笔,或者干脆与政客合污,成为抑制自由的帮凶。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里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三条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发表倾向民众的意见和爬进象牙塔,不做时评而做艺术家。走第一条路的,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走第三条路的,可以视为一种心灵漂泊,而选择第二条路的,则会面临真真正正的追捕和围堵。后两者,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对抗自身的。鲁迅的自我批判是著名的,他知道他自己,当他解剖自己时,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知识分子审视的目光是投向人类的,当然包括自己这个个体。人谁无过,正视自己的缺失时,往往会有比审视别人多几倍的厌恶。然而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会逃避自我反省,因为一旦对自己宽容,就失去了属于知识分子那客观、平等的视角。

  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一群人,并且并不因为孤独而结为同盟。因为他们与这物质世界的一切为敌。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