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选择漂泊 与一切为敌的知识分子,自然地也是主动地选择了漂泊。无论是远离庙堂,还是转身入象牙塔,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对抗时代,对抗平庸,甚至对抗自己的。知识分子注定漂泊,漂泊也正是他们在许多时候的主动选择。这是知识分子在历史潮涌中唯一把握命运的时候。 中国是一个没有知识分子传统的国度。士人选择庙堂,自然成为了权势者;选择山林,只是因为在争取权力的过程中失利之后的下策。而且进入山林之后,士人几乎没有对世事进行过干预,因此也没有了成为知识分子的可能。而在当代中国的国土上,知识分子,或者想成为知识分子的人,可以做的就是漂泊。 漂泊分三种:摆脱心为形役、逃离思想压抑和主动投入荒野。 进入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并未停止对世事人生的思索。象牙塔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其自由思想的掩护。在大学课堂,不乏这样的学者。他们对现实和历史,常有理性的思考。在条件和环境允许下,可能会发表言论。保证肉体的自由,无奈成为精神自由的客观条件,是对历史清醒分析之后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些人,会为处于半蒙蔽中的世界,保存思想的星星之火。当代大陆知识分子,主要会以此种方式继续思考。只要思想 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逃离了思想的压抑。尽管背井离乡是中国人最不愿面对的人生际遇,然而若为自由故,家山皆可抛。是在笼子中成为困兽,还是在荒野上自由呼吸?这是条艰难的道路。有一首诗,可以描写这笼中的情景:“这四周巍峨的屏障/本是祖国/值得骄傲的关隘/而今,却成了/幽闭真理的城堡。”xii人们在其中,只会感受到赤裸的灵魂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被权威的声音锁住一切希望。高尔泰在敦煌期间写作时,“写起来就有了一种复活的喜悦。但同时,也就失去了安全感。写时总要把房门从里面闩住。有时风吹门嘎嘎一响,就会吃一惊,猛回头,一阵心跳。”xiii而今,他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然而他仍然在寻求着意义。高尔泰在写作《寻找家园》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自由与宣泄,“又像是在墙上挖洞”xiv。 于是知识分子最终殊途同归,他们将心灵抛在了荒野,主动地隔离周围的一切,寻找真正的意义世界。可以说,知识分子是一群失去家园的人,他们否定了肉体所在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人,他们在荒野中不停地奔跑,是被夸父逐日般的信仰支撑着。他们远离权贵,远离俗众,永远处在流浪的途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识分子,是一种不是职业的职业,这份职业使他们命定地成为终身的漂泊者。漂泊着去寻找另一个世界——纯粹,自由,平等与崇高。 注释: i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85. ii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90. iii译言网: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60630/227942/?bsh_bid=31701618 iv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5. v周作人.闭户读书论[A].周作人散文选[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36. vi林贤治.沉思与反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05. vii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6. viii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 ix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85. x鲁迅.关于知识阶级[A].《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8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3. xi林贤治.沉思与反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4. xii李晓伟.流放大西北[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65. xiii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206. xiv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