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童的《米》用一种彻底颠覆人伦与世界观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宏大叙事,荒诞的笔调勾勒了一幅灰蒙蒙的病态的图景。疼痛,是笔者读后最彻骨的一种感受。这种疼痛感不仅来自于作品内的人物自身,也来自于创作者以及接受者的接受再创造。笔者试图用“疼痛性”这样一个概念来解读这部作品,追问疼痛背后的深意,反观这种疼痛在现代文明中的映射与预见。 关键词:疼痛《米》情感流浪城市农村 苏童先生的《米》可以说是彻底营造出了一种压抑到窒息的氛围,整座城市仿佛是一个撞不开的铁锁牢笼,每个人都在这座城市里做着徒劳的困兽之斗,阴郁与绝望的乌云常年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不肯离去。笔者不禁发问,《米》承载的到底是苏童先生的哪一种愿想的表达?学术界对于《米》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有学者从意象方面解读“米”的内涵;亦有学者从人性欲望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女性主义批评者也在文本中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笔者试图用“疼痛性”这样一种观点来解读《米》,并且在这些刻骨的疼痛之后寻找先生对于现代文明精神的反思。 “疼痛性”这样一种概念,笔者并不知道学术界是否有定论,但是“疼痛”这种感觉却贯穿了笔者阅读的全过程,在文字触碰到大脑神经末梢的那一刹那,全身的触觉便灵敏地感到了疼痛。笔者认为,这种疼痛感不仅仅是文字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所经受的那种疼痛传染给了读者,也就是说,疼痛的最本质来自于文本中真实的人物,而这样的疼痛不仅仅来自肉体,也产生在情感与灵魂深处。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文本的“疼痛性”书写。 一.情爱的疼痛——亲情的缺位 在《米》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温暖的人文关怀,和这座阴冷压抑的城市一起冰冷地看着所有的生存者,没有同情,更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弱者的命运注定是悲凉的,城市听不见孱弱之人的哭泣,只看得到强者的放肆与招摇过市。主人公五龙,在自己家乡枫杨树遇到洪水灾难时,被迫来到了城市以求能够获得新的生命与希望。可是当饥肠辘辘的五龙带着一点点希望与恐惧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座城市就用一种昏黄和夹杂着腐臭与死亡气息的姿态接待了这个奔波而陌生的外乡人。更为糟糕的是,他一踏足这座城市,就接触到的是杀人越货无所不干的码头会的弟兄们对他的人生进行的一次彻头彻尾的侮辱与打压。在这座城市里,五龙见到了凶狠至极,杀人不眨眼的阿保;见到了不念旧情随意践踏女孩的六爷;见到了冷漠无情,事不关己的米店姐妹织云与绮云无休止的谩骂与争吵;见到了米店老板吝啬且毫无同情心的丑陋嘴脸……每个人都以一种丑陋的形象定格在了此时还很单纯、淳朴、残留一丝人性的五龙的心里。 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姐妹之情统统都被欲望与个人私利彻底地消解掉,“感情”瞬间支离破碎。苏童是决绝的,他让我们看到的尽是无人情之后的残忍:夫妻之间是无爱的,有的只是最原始的欲望的发泄,或者说是五龙为了实施这种变态的复仇找到的一个堂而皇之地理由,而夫妻这样的关系在米店老板那里也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如果说织云在怀孕之后嫁给五龙,是对他有那种爱的幻想的,希望自己能和五龙安安分分地过日子,那么五龙对她的极端的不信任和米店老板对于五龙的排斥,让这种幻想就此破灭了。不难发现,不管是五龙和绮云,还是他们的下一代米生与雪巧,柴生与乃芳都是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夫妻关系,绮云一直憎恨五龙,雪巧一直畏惧米生,乃芳则是一直对峙柴生的,爱情对他们的婚姻而言,就像是被抽空了的空气,无稽之谈而已。 常说虎毒不食子,传统的母亲总是以温和柔美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而在《米》中,我们看到的绮云对米生与柴生都是一种厌恶的眼神,绮云甚至不惜让丈夫五龙打断米生的腿,而米生与柴生对于父亲的无限的恨意与畏惧也让父子之间的情分疏离得陌生。 至于兄弟姐妹情谊,自织云与绮云,就一直是场噩梦,正如织云所说“我不知道我们家是怎么回事,娘让我气死了,爹又不在了,剩下我们姐妹,可是我们哪像一对姐妹,倒像是仇人”①绮云对于织云,从来都是恶语相向,她骨子里是嫌弃织云有损家门的,但是从来都不曾站位在织云的角度理解她所承受的所有痛苦。笔者一直这样认为,织云是《米》中唯一一个渴望温情的人,她渴望有丈夫的关爱,有姐妹的理解,可是这座城市的晦暗将她炸的体无完肤,连同她残留的一点点的念想一起埋葬在死亡里了。到了下一辈,米生更是活活闷死了自己的妹妹。
苏童说:“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和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归故里。五十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的了某种经历,某种归宿,某种结论。”②苏童的《米》奠定的整个基调都是阴郁而压抑的,不同于南方常有的潮湿与柔情,文章泼上了暗黑的颜料作为背景,整个城市,都在这样呼吸不到阳光的天地下运行着所有的城市机制。瓦匠街就是一个封闭的窄小空间,喧嚣而混乱的码头,火车承载的煤灰漫无目的地悬浮在这座阴暗的小城之上,更是笼罩了一种阴霾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