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益(748—829)字君虞,今甘肃武威人,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涉笔最多、成就最高的是从军边塞诗。其边塞诗内容丰富,其中登临,逆旅,寄赠,闺情,宫怨等诗作,占李益作品的大部分。李益并不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却远远高于“十才子”他的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李益早年有过从军经历,对军营生活有亲身体验,熟悉塞上风情,深知征人甘苦,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他的边塞诗,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思绪深沉,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具有认识价值,也有进步意义。 一、思想内容 1.登临诗 这类诗如《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重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这首诗有登临诗的共同特点,就是“感慨含蓄”,正如杜甫的《登高》那样,给人以悲凉之感,三十年中,乱离飘荡,山川如故,风景已非的感怀之情。尤其是“悲”字,点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2.逆旅之作,表现离乱的生活经历 这类的代表诗作如《喜见外弟又言别》,其中写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这是对古人相见时的描写,但又别具一格,因为已经十年未见,各自的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十年的岁月中,作者体验到的是“乱离之世”,初见时是一种喜悦的心情,但是到了离别之时,想到的又只能是“秋山几重”,寄社会动乱之感于个人悲欢之中,展现的是一种漂泊之感。 3.寄赠诗,表现出凄然之感 这类的诗作如《赠内兄卢纶》:“世故中年别,余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为李益妻兄,这是二人在“中年”时期相见时的唱和之作,由于社会动乱,两人分别,此次一别之后,直到贞元八年两人在河中府才再度相会,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是作者的伤感,字里行间有着一种凄凉感。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二诗)“句律凄惋,如出一口”,就是对作者当时心境最恰当的表达。 4.闺情诗 这类诗如《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诗,清郭麐《灵芬馆诗话》:“《写情》含情凄婉,命意忠厚,殊不类薄幸人。文章可以观人,岂其然乎!”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一种怨意,此后良宵,已成独旦,则无情明月,任其西下楼头。 5.宫怨诗 这类诗作如《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六:“‘露湿晴花春殿香’,庭花湿露而已,不得蒙泽,春殿披香,而长门独甘愁寂,皆怨恨之端也。”这首诗中的愁思,情真景切。尤其是尾句的“共滴长门一夜长”,意蕴深长,与题目相照应,突出了“宫怨”,使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二、艺术特色 李益享年很高,经历的历史较长,因此他的诗风富于变化,无论是写边塞、登临,还是描写闺情、宫怨,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更是独树一帜。 1.抒写边塞的诗歌,内容深厚凝重,格调雄浑深婉
这在李益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从军有苦乐行》中的“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写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已知的凄凉之感。《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的“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这四句声律铿然,既慷慨悲壮,酣畅淋漓,又流丽委婉,体现的是戍边之苦,诗人饱含深情,在诗中道出了边塞环境的巨大变化,更显其悲壮。《塞下曲四首》中对边塞草原风光的描绘,如:“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木马群嘶边草绿。”诗人以生动鲜明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草原牧马图,令人浮想联翩。这种景象也只有戍边战士在辽阔的北方才能一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