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电影美术不仅可以构建影片的叙事基调,而且可以通过造型的表意功能成为影片叙事的主体。电影中的美术造型过程,需要通过导演与美术师的沟通协作完成。电影美术师实际上是把导演的意图通过影像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一创作过程包含了美术师的主观审美倾向。所以影片的造型是导演和美术师思想意识的外化,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首先,电影美术通过对影片画面的阐释,完成其表意功能。影片的叙事一般通过情节连缀构成,当美术造型从影片的背景地位走上前台后,情节的表意会被造型的表意替代其一部分功能,或在其配合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画面内容,也就是情节和造型共同完成影片的叙事。在波兰斯基的影片《钢琴师》中,广场街道旁巨大的耶稣雕像在影片的不同时间点上重复出现,画面构图完全一致,不但对影片情节起到推动作用,也是对叙事进行到某一阶段的强调和总结。画面背景是广场与街道的俯瞰视图,前景则是一座巨大的耶稣雕像。由于背光拍摄,雕像犹如阴影一般漆黑。它高擎双臂,身躯略微倾斜,并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空间。这一画面构图带给观众以强烈的不安与倾轧之感。这一画面首次出现时,背景是明亮的街道、广场和悠闲的人群。当它再次出现,画面为青灰的冷色调,广场上的建筑已有些残破,悠闲的行人也被全副武装的德国军队取代了。影片采用客观记录风格,没有对画面进行刻意的渲染,但通过这一画面造型手段,有力地烘托出恐怖的气氛,阐释了境况不断恶化的现实。 电影美术通过对片中人物的塑造,实现其叙事功能。角色形象是电影叙述的主体与承载体,不同的角色形象成为不同的轴线,围绕他们形成形形色色的片中生态群。[2]要塑造角色形象,光有演员是不行的,契合角色身份的服装、化妆、道具等造型元素,是角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美术正是通过对角色形象的塑造,来实现其表意功能。如,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中,人物不断变化的光彩艳丽的旗袍,考究的发式与浓艳的装扮,展现出其内心澎湃的欲望和对情爱的渴望。而暗淡的光线、斑驳的墙壁与昏黄的光影等视觉元素构建出压抑与阴郁的环境。人物造型不但烘托出其精神世界,也展现出个体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丰富了画面内容与影片的审美内涵。 其次,电影美术的表意作用,还体现在其对情节的推动上。一部影片的情节,就是构成影片总体叙事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场景的变化和人物的行为来展现,电影美术正是通过营造场景的造型变化来推动叙事的发展。韩国影片《白夜行》多处运用了色彩与构图的相似性来实现影片的时空转换,从而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步叙事中。如,镜头从少年美皓的天蓝色围脖,切换至美皓与友汉联系的惟一渠道——蓝色密码储物箱,实现了由回忆向现实的时空的转换。警察韩冬秀急于破案,让儿子敏杰尝试通过废弃轮船(案发现场)的通风口。不料黑暗中男孩失足摔下,不幸身亡。影片没有直接表现这一画面,在仰拍韩冬秀焦急的表情后,将镜头切换至14年后美皓的时装店,一具白色的塑料模特“砰”地摔在地上。这一跳转不但向观众阐明了敏杰身亡的悲剧性结果,也将画面自然的过渡到后续的情节当中,实现了过去到现在的时空跳转,巧妙地推动了影片的叙事。友汉埋尸的地方曝光后,美皓与其隔门背靠着背坐下。这一画面与友汉手中的相片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只是照片中的两人背贴着背,脸上荡漾着天真与幸福。此时的情景、心静与彼时已经大相径庭。 此外,电影美术对情节的推动,也可通过影片中的光影造型完成。光影是造型画面表现力的决定因素,其叙事作用表现为推动叙事的发展,更有利于视角的转换,辅助叙述者的进入等。[3]如,上述《老无所依》中的光影运用,便是电影美术这一造型作用的典型。两人的交锋都是在只见人影,不见人的意境中展开的。影片《白夜行》在最后重现了两人照片中的场景。整个画面以昏黄光线进行渲染,营造了浓郁的旧时光气息。现实中友汉已死,而美皓则在金钱与名誉的世界中继续着自己“盲目的挣扎”。这一光影造型不但是对整部影片所叙故事的一个总结,也体现出强烈的抒情和评论作用。 综上,电影美术不但带给观众以美好、深刻的视觉享受,还可以与画面配合,实现影片叙事的流畅与完整。在现代电影中,电影美术所能实现的美学效果正得到不断的拓展,并带给观众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2]陈相霞.电影图像叙述的艺术性——从《我的父亲母亲》看电影图像的叙述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 [3][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崔伊飞(1980—),男,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