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消费文化视域下方言对经典影视的解构(2)

时间:2014-05-20 16:28 点击:
消费文化对经典作品解构的类型有三:一是各阶层通过表达话语权而对经典进行的解构,二是信息化和读图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经典的冲击带来的解构,三是消费文化的心理驱使的解构。 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和体验场所的林立,

  消费文化对经典作品解构的类型有三:一是各阶层通过表达“话语权”而对经典进行的解构,二是信息化和读图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经典的冲击带来的解构,三是消费文化的心理驱使的解构。

  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和体验场所的林立,对于缺乏主流渠道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而言,无疑是争取自身话语权力的重要的阵地,网络给予了社会大众阐述自己的观念和审美追求的自主权,而对于经典的重新加工、改写,重新赋予经典新的内涵是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得到更多的认同。快节奏的读图时代,要求对于影视作品表达思想观念的直接获取,经典作品深厚的意蕴、广博的知识架构显然不符合这种诉求,取而代之的网络作品以其短小精悍、平实易懂、贴近生活赢得了更多的关注,用这种特征改写、改编经典,也就成为一种对于经典的再认知。消费文化中消费一切的观念是主流意识,为了消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文化元素,利用对经典的解构达到高点击率、高跟帖率从而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文化消费的广泛认同。

  三

  中国地域广博、民族众多,汉文化与亚文化、俗文化多元并存,互为依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亚文化、俗文化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断被提高,方言也在更大的空间上展现了其魅力,方言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进入影视剧、栏目剧、相声、小品等文艺形式中,在文化的演绎中,方言逐渐被符号化,进而成为标志某一社会阶层、某一群体、某一人文品格的符号,当方言的本体和符号功能叠加出现时,其社会文化元素的功能被普遍认可,成为经典影视作品解构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方言讲述者都是一个特定阶级的代言人,代表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现代化水平。”[3]方言的符号性质从方言本体脱离以后,方言逐渐成为特定阶级、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现代化水平的代表符号,当这些特定的阶层借助网络这一非正式的渠道彰显其“话语权”时,使用方言无疑成为其最佳的身份象征。2004年东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风靡一时,继《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刘老根》和赵本山小品之后东北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再次深入人心,东北方言随即成为娱乐、搞笑的符号。在儿童、成人的一片嬉笑声的背后,东北方言符号化进程加快,东北方言所代表的达观、乐天的地域人文品格逐渐形成。继而,东北方言成为社会生活芸芸众生中达观派、乐天派的身份象征,成为社会普通大众在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的言语工具,成为在事业、学业、家庭交织的生计漩涡中进行自我调侃的话语方式。东北方言的成功影响带动了其他方言,一时间陕西话、兰州话、四川话、湖南话的经典翻新之作层出不穷,2005年《憨豆先生》兰州话版亮相网络,《蜡笔小新》的各地方言版本相继推出,方言的娱乐化效果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当各地方言在相继进入解构经典文艺作品的浪潮时,网络中方言词汇量开始剧增,各大论坛、甚至新闻版块出现使用方言词汇表达个体感受,往往方言表达的个体感受代表着一个阶层的共同心声,方言成为展现某一社会阶层“话语权”的有力工具。自此,方言突破了地域藩篱,一跃成为社会阶层的代言符号。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具有自身独特的发音方式,独特的语调和韵律成为继陌生化、生活化的词汇之后方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方言娱乐大众的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解构得到充分展现。方言的娱乐性价值是始于方言进入小品、相声、影视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赵本山的东北方言、郭达的陕西方言、大兵的湖南方言、郭德纲的各地方言,这些文艺作品的成功是与方言的语调、韵律分不开的。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陕西方言、河北方方言、粤语方言(或粤语普通话)与相应的角色结合,伴随着角色间的冲突和剧情的延展,充分发挥了方言所带来的娱乐性。《武林外传》也是一部方言元素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功之作。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个体对于自身话语权的争取,一部分表现在话语的标新立异上。从个体熟知的方言对普通话语进行创新改造,从而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最便利的、也是最可行的。新的话语言说方式的获得必定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言语输出者语境编码和言语接收者语境解码的一致性,这是前提;二是语言符号使用的纯熟度,越是熟悉的语言,在求新、求异上越会表现的不着痕迹。因此,方言在表现自我话语风格有着绝对的优势。南阳方言版的《出师表》利用影视配音技术将方言的独特语调、韵律融入经典演绎,将原本严肃的话语言说在方言独特词汇、独特语音的串联中进行消解,达到了祛权威、祛经典的平民化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写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在物质欲的控制下对于自我责任、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等传统人文品质的质疑,方言的使用在这里成为社会中下层在为升学、住房、工作所编织的藩篱中反抗、宣泄、调侃的符号,方言在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解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志钧.文艺消费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61.

  [2]张淳.从四大名著的“变脸”看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命运[J].中州学刊,2005(04).

  [3]鲁晓鹏.21世纪汉语电影中的方言和现代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简介]鲁海涛(1981—),男,陕西武功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科技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方言学研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