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人区》是青年导演宁浩的又一力作,历经四年几度撤档,最终于2013年年底上映。影片以凌厉的影像风格、对人性的犀利批判引起业界热议。本文认为《无人区》的空间在叙事和主题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拟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剖析作品,笔者认为影片通过三重空间的建构,表现了人性批判的主题,即对人性中的贪婪进行了批判,审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原始动物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无人区》;空间叙事;人性批判
《无人区》是青年导演宁浩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历经四年几度撤档,最终于2013年年底上映。影片讲述了小有名气的律师潘肖远赴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为非法捕猎国家珍稀动物的团伙头目作法律辩护,他凭借娴熟的业务知识和庭辩技巧成功为盗猎阿拉泰隼并残忍杀害一名警察的盗猎团伙老大做无罪辩护。潘肖带着名利双收的喜悦,踏上返回大都市的路途,由于贪婪和无良,他一路上经历了生死劫难,也让他的返乡愿望变成遥不可及的奢望,几番浩劫,尚未泯灭的人性幽光让他最终以涅槃的形式完成自我救赎。
影片将故事放置在黄沙漫天、人烟稀少的大漠腹地,影片以粗粝、凌厉的影像风格为观众呈现了西部独有的自然景观,更将人性置于远离社会文明、法纪缺失的蛮荒之地予以观照、剖析。本文拟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用西方当代空间理论来发掘影片的思想意蕴。
20世纪70年代,列菲伏尔率先提出了“(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生产”的观点,他认为“空间并不是被动地容纳各种社会关系,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模式、一种只是行为。”①福柯亦指出“空间是一种通过权力建构的人为空间,是权力机构控制民众的方式”②。由此可见,20世纪中后期,空间从先前尘封、静止、死寂的认知中摆脱出来,开始浮出历史地表,继而为人类认知、理解等活动提供了新维度。
本文认为《无人区》的空间在叙事和主旨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剖析影片,影片通过三重空间的建构,表达了人性批判的主题,即对人性中的贪婪进行了批判,拷问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原始动物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一、物质空间
影片的物质空间是指故事发生的场所,人物生存的外部环境。《无人区》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影片用大量空镜头和大远景镜头表现了茫茫大漠。例如在影片一开始就用几组空镜头全景式展示了故事的发生地:无边大漠、粗砂砾石、人烟稀少,远处的山丘寸草不生,表现的是一处穷荒绝漠的无主之地。与此同时镜头用极远镜头表现了一只大漠中缓缓走动的猎物,山丘上的隼窥见猎物从天空翱翔俯冲下来扑向猎物,伪装匍匐在沙漠中的捕猎者飞身向前将正在猎食的隼收入罗网。影像能指明白无误地对应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义所指,同时画面与此处的画外音相映成趣——猴子如何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这片无主之地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③。
影片中的重要场景——黑店夜巴黎,导演通过“夜巴黎”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具象化,创作者借助特定的空间形式创造了一个人性的黑色地带:夜巴黎远离公路,坐落在大漠深处,外部耸立着粗细各异、高低不等的围栏,线条显得压抑且刻板,当潘肖驾车驶入夜巴黎,有这样一个镜头:前景交织着铁丝网和铁栅栏,垂直线条和密集的格纹线条纵横交错,中景是一只露出利齿、狂吠不止的猎犬,后景则是潘肖徐徐驶入夜巴黎的红色小车。画面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进入囚牢的压抑感。潘肖在车里环视打量着夜巴黎,有这么一个镜头:阴影将画面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左右两边是隐没在黑暗中的阴影部分,画面中心位置是视觉主体——挂在铁钩上鲜红的被宰杀的牲口,镜头暗示了主人公即将面临的遭遇。贪婪舔舐血渍的流浪狗、埋头宰杀牲口的店老板。这样的建筑空间也许与真实的驿站相去甚远,但是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维度,它的混乱、无序、肮脏、压抑模拟了人幽暗深邃的心理。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本我世界,创作者借助夜巴黎这个空间将人类的无意识层面具象化。
二、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指的是特定空间与所处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列菲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不再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④,“空间是实践者同社会环境之间活生生的社会关系”⑤。
如果没有西装革履、精于计算的都市律师潘肖的闯入,我们很难将这片远离文明、法纪缺失、沉默寂静的无边大漠称之为社会空间,在生存的名义之下,每个人任意释放自己的原始欲望,赤裸裸展示人类身上动物属性的一面。盗猎团伙头目可以为了利益撞死警察、抛弃同伙、千里追杀律师;而千里荒漠中的夜巴黎则上演着逼良为娼、强买强卖、高价勒索、捆绑销售的丑剧,俨然一副洪荒蒙昧之地的原欲图景。而正是潘肖的到来使得现代文明与原始动物性之间的较量博弈在这片无人区上演。影片将人性置于无人区这个极致环境下进行检视、拷问,探讨了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潘肖这个人物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刚来到这个边陲小镇的潘肖鼻梁架着金丝眼镜、西装革履、皮鞋铮亮,法庭上侃侃而谈、自信满满。明知道当事人是有罪之身,却用自己娴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辩护技巧让盗猎团伙头目逍遥法外,并精于算计,努力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稳妥化。刚踏上530里的无人区,潘肖就致电千里之外的员工安排新闻发布会,盘算上头条的事情,梦想一战成名。显然,潘肖是个高度社会化的人,他考究、得体的着装显示着他的社会身份,言谈举止带着城市职业金领的内敛、傲慢,出于律师的职业惯性,他谙熟法律和规则并为自己能灵活运用社会规则获取利益而沾沾自喜。无疑,潘肖是个符号化的人物,他象征着现代文明以及人的社会属性,他与光头杀手、夜巴黎老板一家、盗猎团伙头目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是两种文化形式的冲突,更象征着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的交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