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谈李安电影《喜宴》的跨国文化交流

时间:2014-06-20 18:01 点击:
[摘要]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1993年台湾籍导演李安创作的影片《喜宴》,一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以家庭生活的琐碎细节为发展情节,揭示了当古老传统的东方文明与现代开放的西方观念,进行深层次交融时所发生的碰
  [摘要]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1993年台湾籍导演李安创作的影片《喜宴》,一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以家庭生活的琐碎细节为发展情节,揭示了当古老传统的东方文明与现代开放的西方观念,进行深层次交融时所发生的碰撞与摩擦。本文通过对电影《喜宴》创作主题和创作理念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影片在跨国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最后与当代发展的文化背景相结合,阐述了影片中中西文化交流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喜宴》;跨国;中西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的互相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安导演以电影为载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喜宴》表面上是一部以柔情的笔触,描写传统家庭伦理生活的喜剧,实则演绎了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的巨大反差,影片中甚至涉及了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同性恋”“性”等问题,导演李安企图冲破这两种观念的差距探讨人性背后最真实的情感,从更深层次挖掘出两种观念的兼容性和契合点对研究跨国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一、电影《喜宴》的创作理念与创作主题 
 
  李安是一个有担当和责任的良心导演,他的所有影视作品几乎都将“家庭”“性”和“父权”作为出发点,形成了独特的“李安式”导演风格,同样这部作品的主题也不例外,在《喜宴》中再次重申了三者复杂纠结的关系。他曾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数学天才。而我想让你真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千年古老的传统道德已死死束缚住了中国人的思想,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崇尚“忍”,导演李安准确抓住了这一核心特点,影片中主人公高伟说:“将近20年了,我生活在一个大谎言里面,生活里面有好多的感受,痛苦、快乐,我好想跟你们分享,可是我不能,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想干脆跟你们坦白算了,可是又不忍心把自己扛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再放到你们肩膀上。”这种“忍者无敌”的观念思想与美国“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就了李安的创作理念。主题是影片的中心,主要从三个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核心结构。首先,是以“家庭”为主题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这里的“家庭”一定是具有在社会大背景下映射历史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体现和李安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李安接受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熏陶,深知两种文化内在的差异和冲突。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家庭中长大,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家庭观念浓厚的中国人往往在选择中易失去自我,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在三的忍,其痛苦点就是“家庭”与“个人”矛盾得不到解决。其次,是以“性”为主题的跨越国际、性别的爱情的体现。高伟是一名同性恋者,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婚姻观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允许这种“不正常”的性取向发生的,而美国在商业文明下形成的宗教制度,更在乎爱情双方的本真感受。同时影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同性恋,而是通过同性恋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是以“父权”为主题的中国式无条件父爱的体现。影片中的“父亲”是中国大部分父亲的一个缩影,继承希望于儿女。“望子成龙,传宗接代”是朴实的中国父亲最简单的要求,能够无条件的付出,却与儿女的精神世界缺少沟通。在影片的结尾,老人走过机场的检票口时,沉默地抬起了双手,代表着向儿子投降,老人眼角的那丝心痛和无奈是最真实的写照,即便如此,中国父亲对儿女的宽容是没有底线的。 
 
  二、电影《喜宴》跨国文化交流的冲突与融合 
 
  李安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他了解该以何种表现手法得到中西方观众的认可,最后他采用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直接进行叙述,客观地展现了在文化交流中家庭传统伦理、婚俗习惯和父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超越了自身对文化的偏见,有利于驱使文化走向超越和融合。 
 
  (一)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深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历来被看做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真理。当影片中的父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时,从天而降的打击使老人病倒住院了,儿子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同意结婚,这是中国孝道的体现。但同时老人也是聪明的,在明白儿子和媳妇争吵的原因时,并没有当即揭穿,而是选择了沉默,独自承担内心的痛苦,通过父亲的思想纠结反映出,中国传统观念遇上美国文化时的无奈。这种激烈的碰撞正是两种文化相遇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它不会因为其中一方的不能接受和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影片最后父亲回国,在机场检票口举起的双手代表向儿子投降,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开始交融的见证。自开始儿子就站在父亲的对立面,在这一刻因为妥协得到了缓解,预示着中西方文化只要大胆走出第一步,或许很痛苦,但前途总是光明的。 
 
  (二)东方传统婚俗习惯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从儒家时代就开始流传,大摆酒席宴请四方宾客,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文化强烈的归属感。影片《喜宴》中,美国的“西式婚礼”只需要在教堂得到公正即可,西方人相信主的存在,更注重人内心的真实性。影片中有段对话,高伟:“妈,我不是说过了吗?我和微微都很忙,就不要注重形式了吧。”妈:“我们在台湾就收了三万多的礼金,专门跑来给你办婚事的,你这个样子,我回去怎么给别人交代?”高伟:“我结婚又不是为了给人家交代。”中式婚姻更注重形式和面子的问题,高伟的父母无法接受西式婚姻公正的习俗,在回来的路上落下了眼泪,这眼泪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是对西方文化一种无声的反对,这是中西方婚姻冲突的开始,对形式的不认可。在高伟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又举办了一场东方式的婚礼,宴请了大量的华人,同为中华儿女在异乡,因为一场婚礼齐聚一堂,只有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用餐也是传统习俗中的一项,高伟的父亲和母亲到达美国和赛门一起在餐厅吃饭时,大家习惯于一起进食,而赛门则不能接受这种方式,而是把食物放在自己的盘子里。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最后以双方的互相妥协实现了文化的初步交融。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