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父权文化形象的冲突和融合
《喜宴》中的父亲不仅仅代表着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中国沉淀的传统文化,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威严和力量。老人曾经是一位高官,因此传统文化在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赛门上门送礼时,老人很开心,当赛门说是为了检查身体时,老人便生气了,赛门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因此使矛盾重生。高伟违背父意举办西式婚礼,是对父亲权威的一种挑战,标志着“父权”开始逐渐消减。“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看我们朋友当中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像我跟赛门处得这么好?其实我要不是为了应付让爸抱孙子,还有你给我安排的这些相亲,我会过得很幸福的。”在高伟打破父亲的威严说出这番话时,两人已经开始处于平等的位置了,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古老的父权文化与西方独立的个人意识开始结合,这个开始对于“父亲”一定是无奈和痛苦的,因为“父亲”作为家中的一片天,他以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为儿女提供做好的服务,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的“背叛”,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
三、电影《喜宴》跨国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跨国交流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下的人实现了文化的互通,这是一个复杂矛盾而极具吸引力的过程,本质上可以更新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改变认识外界的规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李安的电影《喜宴》以影视语言为传播途径,建立起了文化交流的典范,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借鉴作用,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搭建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文化的交融建立了良好的平台。跨国文化的交流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李安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身份,正是对两种文化的精通,才能把握住影片的精髓,从而避免了对本土文化毫无根据的批判和吹捧,客观地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为西方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盛宴,同时也为国人送来了西方最先进的思想潮流。这两种文化在影片中的交融和碰撞只是一个开始,必定会拉动现实生活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其次,冲击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伦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孝”为天,遵守“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教诲,但是文化的交流使我们意识到,新时代下,民族传统需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对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自身反省,也是西方文化对我们沉重的提醒。真正的“人性解放”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是实践的力量。李安的《喜宴》值得我们反思,其中的文化和故事都取自我们真实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意义和内涵。除此之外,李安用智慧打开了中国文化大门,中国文化走出世界的同时,也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交流是互相的过程,在一次卓别林观看中国文化经典戏剧《梁祝》时,周恩来解释道是“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影片中高伟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又不让父母伤心,采取真戏假作的手段,是有相同的智慧的。李安以美国人的思维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易于美国人的接受。同时,中国人极力逃避的“非法移民”“同性恋”等话题也在喜剧的形式中演绎清楚,随着历史发展的趋势,问题是不会消失的,我们只能接受,并从美国文化中汲取适当的精华和力量。
五千年深邃的文化积淀养育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世故情怀,《喜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标准下,人物内心痛苦纠结的一个折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思。如何打破这种旧制度,与西方文化中的优势进行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陆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J].新闻界,2012(21).
[2] 苏海霞.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父亲文化身份的消解与重构——《推手》和《喜宴》中父权文化解析[J].电影文学,2011(12).
[3] 程春燕.从饮食角度解析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电影文学,2010(24).
[4] 余结飞.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5] 屈曼倩.东西方文化冲撞下的一场《喜宴》[J].现代交际,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