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研究者大多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去研究文学作品。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而言,注重宏观历史的角度和阶级观的分析,忽略作家的个人因素。研究者大多从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出发,解释了古往今来所发生的文学现象的原始起因和最终决定因素,是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的角度,给文学研究以及文学史的书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但是过于强调文学作品的最终之因,造成了对于诸多文学作品的片面的千篇一律的解读,显然是不对的。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政权的产生、发展、成熟、胜利相伴随而生,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显得极为敏感。“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的文学运动,就是在工人阶级思想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过来的”。②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叙述中,文学作品的反抗性主题备受推崇。一些书写个人的悲喜,小人物的忧欢的作品被忽略。这种选择标准使得很大一批作家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像萧红、李劼人等作品主题可以做多面解读的作家,文学史对其的肯定也多在于其主题的现实型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即为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及萧红的《呼兰河传》时,指出“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孤寂情怀。”③在这里,唐弢肯定得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卑弱者,小人物因愚昧,生活的困顿而受到的剥削,那些在呼兰这座小城里挣扎的人,只知道来的方向是生,去的方向是死,对于中间这几十年是不是应该全是悲苦却浑然不知。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旧社会的一种控诉。可是《呼兰河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吸引读者的更多的部分源于情感,源于一种能共通心灵的感知。萧红本身对于生命的困惑,她的对于过往的回忆与留恋,那种搅乱了时空之后仍旧是孤独的情愫都是吸引读者的地方。显然,萧红那种特有的女性的愁思在重阶级分析、集体意识的时代是受到批判的。而今天,多少人看到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④是被萧红那彻骨的孤独感所感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著作中很多文学色彩贫弱的作家作品仅仅因为思想主题的反抗性就在文学史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当时的很多文学史的书写都是相当粗率的,这种明显带有时代印记的文学史写作注定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的。 新时期之后,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文学创作的解冻,自然也催生了新的文学评判标准。全面反思文革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的文学研究成为了一个现象。一度被忽略的作家作品重新被发现。事实上,这一时期和“五四”时期有着某种联系,即由对欧美的隔膜到真正地去接触欧美文化,在文学史观方面,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之前的“苏联模式”被摒弃,很多学者开始借鉴欧美来弥补建国以来文学研究的苍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时提出了两个口号:一是历史主义的,即针对过去反历史主义的做法,要求恢复历史本来面貌;还有一个是‘现代化’的,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这两个字重新定义”。⑤现代开始不仅仅被看做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学的现代性或现代化,实际上包括了从文学语言、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作品思想内容、审美情趣诸方面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面深刻的变革和创新”。⑥ 在这样的史观的指导下,文学研究重回文本。一反建国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重思想主题,重文学的单线进化规律的探究,特别注重文学文本的细读。文学研究重新发现了“人”。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进入了所谓的“新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作所形成的文学史观也被称作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由程光炜、吴晓东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谈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时,从多个方面肯定了其艺术成就,涉及萧红特有的阻拒性的语言,更多的笔墨用来描述其对于人性的探究。“萧红这里通过‘看客’的众生相、社会相,揭示了东北世世代代的国民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对待生命、生活、命运的态度和采取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及思维形态,在历史文化的批判中,蕴含着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⑦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触碰到这类启蒙术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以萧红为代表的这类论文范文作家,其作品所具有的多面解读性,这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是任何的主题先行的作品都不能够超越的。 注释 ①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三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586. ②钱理群.一代学者的历史困境.读书,1994年第7期. ③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页. ④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三十九页. ⑤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⑥严家炎.新时期十五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1期. ⑦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