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让数学教学更贴近高职教育的实际。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就《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而言,我们应该重应用而轻理论,重结果而略过程;不必要按部就班地证明一整套严密的定理与命题,也不必要推导繁杂的运算公式,而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于数学与专业的结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相关专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经济学科中的边际问题、弹性问题、转移概率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侧重的是应试教育,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又被升学考试的要求牵着走,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还是沿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其结果肯定难以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也难以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笔者所谓的学习观念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可以松一口气”和得过且过的两种错误观念。在中学阶段,为了升学的需要,学生几乎被频繁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鼓励”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自由;于是,高考成了他们心目中真正的“敲门砖”,一到大学就放松甚至放纵自己,学习也就一落千丈。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与他们心目中期望的大学有很大差距,产生学习懈怠的情绪。无论上述的哪一种观念都适应不了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造成两个阶段之间学习的脱节。其实,中学与大学只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根本任务就是学习,《高等数学》是进入大学最早开设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2)适应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方法。由于中学阶段侧重于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创新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在高等职业学习阶段仍然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肯定难以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新生,一定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利用好学校的资源;明确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方向与目的,着重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要做好学习方法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着重培养创新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并顺利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石小军.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模式优化和改革探讨.时代教育,2009年第10期 [2]王联荣.高职院校数学多元化教学的思考.青年与社会,201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