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当时虽然是贵为太子,但是由于万历皇帝一直宠幸郑贵妃,而郑贵妃又多次要求立朱常洵为太子,多亏当时朝廷里一些正义之臣阻挠,才使得郑贵妃的计谋没有得逞。太子之位朝不保夕,再加上后来发生的梃击案,朱常洛就一直被压抑在东宫之中,没有丝毫的话语权,很多时候只能听从郑贵妃的命令。
在杨涟的帮助下,朱常洛才可以正式登基,否则,朝廷的政权必定会落在郑贵妃的手中,而郑贵妃只是万历的一个宠妃,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国家,再者,当时女性当权,莫不说群臣不满,就是天下的百姓也会谣言四起。到时候,周围的附属国和地方势力都会借机侵犯大明,在严嵩祸乱之后,明朝本来就已经国库亏损,民怨四起,若让郑贵妃当政,那么农民起义的兴起必然会风起云涌,到时候,明朝便会提前进入到崇祯时期。
从这一案中可以看出,杨涟为明王朝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是明神宗到明光宗皇位延续的关键性人物,若不是杨涟的一再坚持,内阁首辅也不敢上前,试想一下,若是那样的话,郑贵妃得势,她必然会重用太监李进忠,而这个李进忠就是后来的魏忠贤,当时他未改名字时,已经是郑贵妃的心腹了,间接的来讲,杨涟凭借一己之力,将魏忠贤之祸推迟了好几年。这样一来,明朝才得以延续到天启,崇祯之年,否则,在明神宗之后,估计已是天下大乱。
(二)杨涟的坚持和勇气成全了熹宗
当朱常洛终于当上皇帝后,郑贵妃依然想方设法谋权篡位,她进献了八位美女,朱常洛纵欲之后,身体立即变得虚弱了很多。其间,蒙古大夫崔文升不懂什么医术,开药后,加重了朱常洛的病情,眼见皇上日益垂危,杨涟再次上书,与其说是上书,不如说是直言批评,他列举了朱常洛即位后的各种荒唐的做法,冒着生命的危险,痛斥皇帝。奏章中,他还要求皇上立即让郑贵妃移宫,并且惩处崔文升。
当诸位大臣都为杨涟的上书而担心之时,朱常洛并没有处罚杨涟,反而开始重用他。并且完全听从了杨涟的建议,令郑贵妃移宫,并且惩处崔文升,很显然,朱常洛意识到,杨涟才是朝廷里最忠心的大臣,不过也从侧面反映朱常洛还算是一个明君,当然,这也为后来朱常洛任命杨涟为顾命大臣埋下了伏笔。就这样,杨涟开始受到了最高统治阶级的器重。
在朱常洛驾崩后,宠妃李选侍想要“挟皇长子自重”,杨涟等人入宫后,在忠仆王安的帮助下,抢回了皇长子,并且举行了“正东宫位”的典礼。虽然李选侍在此期间百般阻拦,但是都被杨涟识破,因此未能的得逞。九月初六,太子正式登基,就是明朝的熹宗,改次年为天启元年。
在红丸案中,幸得杨涟挺身而出,左光斗后来上书时称李选侍之举堪与武氏之祸相比,倘若朱由校不能登基,朝权由李选侍把持,那么必然是李选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举和争本案中郑贵妃之举相似。而杨涟两次出来,巩固朝纲,使大明的江山得以暂时的稳定。
在上述的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出,杨涟的身上有着一股非凡的勇气,按说,无论是郑贵妃还是李选侍,那都是皇帝自己家庭之间的矛盾之争,所以一般的大臣都不敢违抗她们。这虽在情理之中,却没有完全的尽到一个臣子忠君的本分。
相比方从哲等高级官员的沉默不敢言,杨涟充分发挥了忠臣的精神,他认识到皇位能否顺利继承,关乎到天下苍生的安危,绝不是皇帝自家的小事,所以,尽管当时很多的大臣都不理解杨涟,但是他依旧那么执着的辅佐着光宗和熹宗的王位继承。
皇帝之位顺利继承,使得京城没有多少动荡,天下自然也是暂时保住了太平,从光宗到熹宗,这两个特殊的时期,杨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杨涟的话,这两个时期,无论哪一个皇帝没有顺利即位,都有可能导致明朝不能够顺利延续到后来的天启年间,武氏之祸,以及宦官之祸,在明朝之前都是有过血的教训的。杨涟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保证大明江山的巩固和延续,彰显其忠臣本色。
天子之位,历来是江山得以巩固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历经三朝,杨涟帮助了明朝两位皇帝顺利登基,忠心耿耿,实在是功不可没。没有杨涟的话,明朝在天启年间,估计就会土崩瓦解,杨涟虽是一己之力,但是却使得明朝的灭亡足足推迟了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