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涟在其他方面对明朝的影响
另外,杨涟很是欣赏东林党人的作风,在年轻之时,就经常参加东林党人有关实学的讨论,并且很快变成了后起之秀。但是杨涟本人并不是东林党人的代表,从前往后,他一直都是一个人在坚持着,杨涟在天启年间上书提出了很多合理,改善民生的建议,比如说减免赋税和劳役等等,此举深得民心,让明朝有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对于守卫辽东的建议,则是阻止了满洲贵族的快速入侵。
正是有了杨涟,才使得万历到天启这历经三个皇帝的时期没有天下大乱,杨涟的忠心,对得起后来他的谥号“杨忠烈公”。杨涟从不因为官职低,而不敢上言直谏,从不会为了金钱,官位而谄媚对人,他所拥有的就是一身的正气。
四、启示:杨涟之死唤醒臣民的良心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和客氏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杀害忠臣贤良,并且排挤迫害东林党人。加之天启皇帝不识文字,又听信了魏忠贤,所以朝廷中正义之士愈来愈少,一些奸佞之贼反而得势,纷纷投靠了魏忠贤。
面对这种情况,杨涟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依然挺身而出,怒斥魏忠贤。由于魏忠贤把持朝政,所以杨涟多次上书未果。最后,杨涟寻得机会,想通过会极门转交给皇帝。但是,皇宫里的太监大多是魏忠贤的,所以杨涟的上书第一时间是被送到了魏忠贤的手里,虽然后来天启皇帝看到了这份奏章,可惜他不识字,加上魏忠贤在一旁言语蛊惑,从中作梗,让天启皇帝真假难辨,反而安慰了魏忠贤,并且让内阁大学士魏广微拟旨切责了杨涟,“凭臆结祸。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于上,岂是忠爱之心。”
在被皇帝斥责之后,一般的大臣都会小心谨慎,不敢再多言,但是杨涟看清了阉党的巨大祸患,加之自己又是光宗临死前指明的顾命大臣,身负先帝的重托,为了道义和忠义,杨涟后来又多次上书,被魏忠贤视为肉中刺眼中钉,欲处之而后快。
正巧当时熊廷弼一案正在受理,魏忠贤抓住机会,想要陷害杨涟,派手下的爪牙许显纯捏造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贪污受贿的罪证,可杨涟一生清廉,罪证无处可寻,不过这一切在魏忠贤的眼里都不是难事。如同当年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一样,最后,他让爪牙许显纯也伪造罪证,让杨涟等人在诏狱中受尽酷刑折磨。
之后,魏忠贤将杨涟关在诏狱中加以迫害。临死之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了著名的《碧血录》,其中借用孔子所说的一句话:“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可以说,这句话是对杨涟本人的真实写照。后来这份血书由一个牢头偷藏起来,才得以见世。
杨涟的死谏,让魏忠贤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自此之后,他变得收敛了,并且小心谨慎,不再复从前那般肆意妄为。很显然,杨涟给魏忠贤下了一剂猛药,虽然魏忠贤最后杀死了杨涟,但是杨涟之死却激发了无数大臣,百姓的不满,各地的百姓闻杨涟之死后,纷纷流泪气愤,在民间,无形中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阉党的势力,当时的朱由检虽然还没有成为崇祯皇帝,但是也受到了人们言论的影响,在心里定下了势要铲除魏忠贤的决心,这就从而间接的促成了后来魏忠贤客死异乡的结局。
杨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红丸和移宫两个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案件中,他竭力反对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大明的江山之巩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结语
纵观杨涟的一生,其所表现出来的铮铮气节令人佩服,但是他的义举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这是当时封建时代的一种必然。杨涟这些爱国之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忠君思想”。在古代,国家为一体,所以杨涟的忠君在那时就是一种人们心中爱国的表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红丸案,都是为了明朝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之后的痛斥魏忠贤之举,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巩固。杨涟的所作所为使得明朝在万历之后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喘息的时间,一个大臣能做到如此,亦算得上是尽忠尽职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杨涟完全是明末时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的存在,才使得明朝又多存活了几十年。
参考文献:
[1]陈鼎.东林列传:卷三杨涟[M].广陵书社出版,2007.11.
[2]张廷玉等纂修.明史:卷二四四杨涟传[M].岳麓出版社,1996.2.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一魏忠贤乱政[M].辽宁古藉出版社,2011.5.
[4]李富民.明亡清兴六十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