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下篇)(2)

时间:2015-10-20 09:25 点击:
在影片中,一群钓鱼巷的妓女逃生闯入了教堂,进入了一群唱经班少女的视线。同为女人群体,却是格格不入,闹出几场小小的冲突。在妓女们的眼里,这是一些乳臭未干、不谙世事的毛孩子,可以用粗口相向,甚至动手任意
  在影片中,一群钓鱼巷的妓女逃生闯入了教堂,进入了一群唱经班少女的视线。同为女人群体,却是格格不入,闹出几场小小的冲突。在妓女们的眼里,这是一些乳臭未干、不谙世事的毛孩子,可以用粗口相向,甚至动手任意欺负。可在少女们的眼中,这些人很脏,很讨厌,不容许她们来挤压自己的生活空间。于是乎,发生了抢水、挣食品、霸厕所等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真有些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当日本军人侵入教堂,她们共同的敌人出现之时,两个女人群体都同时变得软弱起来,分别躲在教堂里的阁楼和地下仓库里瑟瑟发抖。特别是妓女们在日军来临的慌乱中,一时占有少女们的阁楼,从而导致了少女们被日军侵犯动粗,甚至一名少女遭到了日军的枪杀,虽然后来日军被中国军人李教官(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吸引走并消灭掉,教堂暂时恢复了正常,但妓女们由此有了良心的自责和人性本能的回归,她们的出现的确给女孩子们增添了一份危机。
  随着剧情的深入,到了日军要这群少女们去参加新年圣诞会,女孩子们面临着失身危险的时候。这群妓女们却作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集体顶替少女们去接受悲惨的命运。在这时候,不仅仅感动了那些曾经鄙视过妓女的少女们,她们纷纷改口喊“姐姐”,一股民族同胞姐妹之情油然而生;相信也感动每一位观众,许多人在博客里说是含泪看完这一段情节的。虽然在世人的眼里,妓女是肮脏丑恶的代名词,但在危难之时,妓女们也有大爱。这是一份源自民族之情的关爱,这是一份人类对幼女、处女、弱女的关爱,这是一份人性的光辉。有人可能说,妓女们不存在失不失身的问题,但要知道妓女也是人,是人就有思想,有思想就存在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利。当时,她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日军,提供慰安,所以才躲进了教堂避难,在接受赴“晚会”临行之前,还纷纷准备了防身和自杀的工具,说明了清楚地知道可能面临着生死般的危险。应该说,这是整个影片中的最大亮点,最擅长用华丽大场面手法的张艺谋导演,在该影片的这个节点也不忘再秀一次,用了一个妓女们穿着旗袍集体亮相的大场面,漂亮、夺目、惊艳!在此时展示给大家眼球的,绝对不是妓女们的招蜂引蝶之美,而是提升为一种集体展示人性之美。
  (二)教堂神职人员在危难时刻庇护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之美
  在侵华日军侵犯南京的前夕,一些留在南京的美国、德国、丹麦、俄罗斯等外籍人士,曾仿效法国饶神父在上海组建国际安全区的模式,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定南京城内西北角一块占地3.86平方公里的地方,设立25个难民收容所来保护难民,简称“难民区”。而在安全区之外,一些中外人士在城南的双塘、城北的下关和记洋行、城西北郊的江南水泥厂、栖霞寺等地,也建立了一些规模不等的难民营。影片中出现的教堂,应该是在安全区之外的几座由美国人开办的教堂之一,当年的确有少部分难民在其中避难。
  外籍人士也好,神职人员也罢,他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难民提供的庇护,完全是基于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的善行。在影片中,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名叫约翰的美国人,虽然他充当了“假神甫”的角色,虽然他开始到达教堂之时曾经好酒好色,醉生梦死,甚至抛出一叠钞票向妓女赵玉墨买春被拒绝后,仍然死皮赖脸地追逐酒色。当赵玉墨向他开出交际的条件不是钱物,而是设法让女人们离开危城南京时,他才感到妓女们也不都是给钱就可以买到春的。特别是在日本兵第一次侵入教堂施暴时,最初他也很是胆怯怕死,准备躲入大衣柜,后来斗胆穿起了英格曼神甫生前穿过的牧师袍,手执巨大的红十字旗帜,怒斥日军官兵,最终被日军撕毁了旗帜,自己被打破了头流血昏倒在地。他那因丧子而陷入沉沦迷茫的人性被警醒,激活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开始以教堂为掩护,多次冒死与日军周旋,尽力保护身边30名中国女人,特别是唱经班的16名少女,最终俘获了玉墨的芳心,真心地以身相许,收获了爱情,而且成功地为13名妓女一一化妆,其中包括为陈乔治男扮女装,去顶替13名少女,参加日本军官的新年圣诞晚会,实际是慷慨受污赴死,帮助妓女们彰显人性中的善。他还成功地把13名中国少女救出“虎口”,转移到正在遭受屠城之痛的南京城之外,相对地获得了宝贵的安全和自由。这一过程,与其说是约翰的一次成功的救赎行动,不如说是他完成了一次人格和精神上的洗礼,获得了人性中善良品质的回归。有网友提出约翰的转变是否太突然了些,笔者也有同感。假如影片在这里处理得更恰当些,过渡得更巧妙些,可能效果更好。当然,瑕不掩瑜,这是属于美中不足之处。
  (三)中国军人勇敢抗击外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之美
  前几年已经公映的由陆川执导的影片《南京,南京!》,与以前拍摄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为题材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中国军人对日军的抵抗。的确,从留存的史料考证中发现,当年中国军人确实在南京与日军进行过殊死的抵抗,特别是在腹廓防线的守卫战中还是英勇顽强的,不仅大战紫金山、血战光华门、死守雨花台、浴血赛虹桥、退守长江边,而且也曾多次组织过巷战,与日军血拼的场面较为普遍。在《金陵十三钗》影片里,虽然反映中国军人抗击侵略者的场面不多,但在同类型的故事影片中是表现最为成功的。例如,陆川导演的中国军人的抵抗,是象征性的抵抗,是在撤退中的抗争,而张艺谋执导的影片中,中国守军抗击日军的目的性更强,就是为了掩护一群少女退进教堂,他们放弃了本来可以自己撤退的机会,舍弃了军人生存的希望以保护老百姓生命,让他人获救,这种精神着实感人。
  影片里中国军人大无畏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们前仆后继地舍身炸日军的坦克,且最终炸翻了日军坦克车的画面,中国军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欣佩不已。在南京保卫战的历史版本中,的确也是不乏这样真实故事的。影片中除了刻划中国军人抗击外敌侵略的群体形象外,还注重了中国军人个体形象的塑造。老谋子精心改编了严歌苓小说里戴涛少校的“戏路”,让一直猫在教堂里的这位少校(影片中成为“李教官”),在进入教堂安置好伤兵浦生后迅速地出来,而当日军侵入教堂,30名中国女人需要救护,其中一些少女正在遭遇日军戕害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他击毙了正在施暴的日本兵,并且只身一人与日军一个小队人马对峙,用枪支和手榴弹,吸引走日本官兵,即使在寡不敌众、身负重伤、流血不止的情况下,仍然用绳索串联并成功引爆成箱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大无畏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真实再现了中国守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将士当年血战雨花台的历史。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