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电影表演:人与技术的相遇(3)

时间:2015-10-22 10:42 点击:
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除了具身关系之外,电影制作者与技术还呈现出一种解释学关系。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可以表现为:人(技术表演)。与前数字时代相比,这个时期的技术更贴近于表演。以表演捕捉为例,演员穿戴特
  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除了具身关系之外,电影制作者与技术还呈现出一种解释学关系。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可以表现为:人→(技术—表演)。与前数字时代相比,这个时期的技术更贴近于表演。以表演捕捉为例,演员穿戴特制的服装与头盔,他的动作和表情首先由一系列的仪器和设备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的计算与处理后给到CG角色。此时这些技术工具成为表演展示的“界面”,从知觉上来说,制作人员看到的是“界面”上显示的数据,他们力求通过这个界面来解读演员的表演,这种方式类似于阅读文本并解释的过程。
  就目前而言,数字虚拟角色在表演的精准度上仍和真人演员存在一定的区别。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倘若能将一个演员的身体、动作、表情、声音等全部细节都能以数据的形式收集并存储,那么制作电影时将不需要真人演员的现场表演。到那时升级后的CG技术和表演捕捉技术完全可以模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别,一个演员无论生老病死都可以参演新的电影,只要拥有他的表演“数据库”,计算机就可以自行创造与真人演员毫无分别的数字角色。在未来,如果电影真的能够发展到这个阶段,制作者与技术将呈现出一种它异关系。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可以表现为:人→技术—(—表演)。这个公式与具身关系和解释学关系不同,制作者既不是通过某种技术(如摄影镜头)直接放大演员的表演,也不是通过某种工具(如捕捉头盔)将演员的表演转换,而是将技术本身作为知觉的目标。此时技术超越了它的中介角色,而具有了某种自主性。
  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与人融为一体的技术,到作为解释学的中介技术,技术呈现出外化于人的趋势,到未来技术有可能独立成为它者。当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人与技术的不同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具有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的特征。但如果我们单独将表演活动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将演员视为技术的使用者,人与技术的关系则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对戏剧表演而言,演员用自己的身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对象,用意向性公式可以表现为:人→世界。而在电影的前数字时代,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在演员与世界之间凸显出来成为它者,即人→技术—(—世界)。演员在表演时要了解录音设备与录音方式,要知道灯光位置与照明区域,要熟悉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和焦点位置,所有这些技术设备都成为表演者知觉的目标,成为演员行动与说话时不可忽视的前景。当全面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后,表演者与技术的具身关系开始出现,这种关系可表示为:(人—技术)→世界。我们常说表演艺术创作“三位一体”,即创作者、创作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创作的作品——角色,全都统一于演员自身。
  但数字技术打破了表演艺术传统的“三位一体”特征,当我们创造一个虚拟角色时,创作者除了演员还包括数字技术人员,创作材料除了演员自身,还包括各种技术设备,观众在银幕上感知到的不是真人演员与CG模型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虚拟角色。这时候,技术为演员所用,并与演员成为共生体,共同塑造人类、动物、机器人等一切可以想象到的形象。技术使演员摆脱了外形条件的限制,其塑造角色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因此,以演员的视角来看,从前数字时代的它异关系,到数字时代的具身关系,技术呈现出内化于人的趋势。
  四、启示与展望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表演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日益创新。技术现象学为我们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特有的视角与方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启示。
  1.对电影表演理论、表演美学的研究要从具体的表演实践出发,从最新的审美经验出发。2014年票房过亿元的进口片中,就有《猩球崛起2》《沉睡魔咒》《驯龙高手2》《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忍者神龟:变种时代》等多部影片使用了表演捕捉技术。由马特·里夫斯导演的科幻电影《猩球崛起2》中,所有的猩猩全部是由真实的演员与表演捕捉技术相结合完成的,黑猩猩凯撒这一角色堪称人与技术结合的典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以假乱真的猩猩样貌,而真人演员为这个角色注入了情感、智慧与灵魂。很明显,导演们对这种制作技术的热情在升温,演员们对这类表演形式的熟悉度在提升,观众们对这些虚拟角色的认可度在增加。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像电影这样受到科技的影响如此之大,一些在电影表演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已经无法由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如果离开了现实的产业环境、变化的表演形态、新鲜的审美经验,对表演理论与美学的讨论都是不全面的。
  2.在关系思维中考察人与技术之间的相遇及互动,是进行表演研究的一个独特的视角。首先,人和技术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不同技术与同一使用者之间、同一技术与不同使用者之间建构着不同的关系。有些技术对导演来说是“具身”,对演员来说却成了“它者”;同样的技术,有些演员能借助它提升自己的身体能力,有些演员则受其困扰。使用者既想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又想摆脱技术带来的限制,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给了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不论是早期的录音技术,还是如今的表演捕捉技术,在刚刚发明时对演员都有诸多的限制与阻碍,甚至有人认为造成了表演的倒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却相反,表演艺术并没有被技术浪潮所吞没,反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3.没有孤立的人,也没有孤立的技术,技术是由人创造的,也是被人使用的。新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导演和技术专家的专利,一些天才的表演者也在新技术环境的建构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演员安迪·瑟金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电影《指环王》中的咕噜、《金刚》中的金刚、《猩球崛起2》中的凯撒,到《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安迪·瑟金斯从未露出真身,却凭借出神入化的表演,塑造了这些跨度如此之大的经典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安迪·瑟金斯,就没有今天的表演捕捉技术,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开拓了表演艺术的新天地。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一个电影演员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并将自己的优势完美融入这种环境。历史总是相似,表演捕捉时代的安迪·瑟金斯与默片时代的卓别林一样,他们都是少数能将现有的电影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演员,因为他们完全了解这些技术的全部潜能,并能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将技术的潜能转化为艺术的成就。
  电影表演是人与技术的相遇,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与人相互碰撞、激发、融合,从而产生不同的表演形态,同时也成就了不同的表演者。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进步与革新的速度加快,电影表演的疆域将会继续得到拓展。对表演者来说,如今的技术虽然呈现出与人融合为一体的趋势,但仍然停留在身体之外。在未来,技术产品是否会进入人的身体之中?可植入技术是否会对电影表演产生影响?这些都值得期待。到目前为止,像“表演捕捉”这样的新的表演形态还没有得到学院奖的肯定,表演评价体系的调整与更新需要一个过程,一旦有了新的评价体系的支撑,演员将展现更多的可能,电影表演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